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跨国企业如何应对带量采购?波科史赛克等押注非集采创新产品

时间:2021-09-12 10:44:06 | 来源:第一财经

随着医疗健康产品的带量采购从药品推广到医疗器械领域,心血管和骨科等领域多家跨国医疗器械巨头企业的中标产品价格也出现大幅下调。

在上一轮冠脉介入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中,波士顿科学公司的冠脉支架价格下降幅度超过90%。下周二即将迎来骨科类高值医用耗材产品的采集,史赛克公司的关节产品也将面临又一次考验。研究机构报告认为,国家持续推进医疗器械带量采购将成为常态化。

9月11日,在碧迪医疗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医疗技术创新生态峰会上,包括美敦力、波士顿科学、史赛克、百特医疗等多家跨国医疗器械厂商高管分享了集采背景下中国市场面临的战略调整。厂商认为,集采趋势不可逆,鉴于中国医疗健康市场良好的基本面和巨大的潜在需求,未来非集采的创新医疗器械的使用量将会大幅增长。

临床创新产品使用量将大幅增长

波士顿科学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张珺表示:“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人口老龄化将会推动微创介入领域器械需求的大幅增长,很多病患对先进医疗器械的可及性仍然很低。”

张珺说道,中国冠脉介入PCI手术去年已经达到百万级规模的量,与美国市场相当,集采之后,也将推动非集采领域特殊医疗器械的使用量。“集采使得临床上更有使用先进的设备器械的积极性,这将进一步推动创新产品的发展。”她表示。

史赛克中国区CEO马敏表示:“集采发展到今天是一个必然会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断会出现新的变化,比如明年1月1日执行的关节集采,就要求厂家上报成本价,这对厂商而言是新的要求。”

马敏说,关节等医疗器械的集采与药品集采有所不同,主要在于目前还没有建立一致性评价的标准。“新的关节集采后国家将会建立一个关节登记系统,长时间监测假体在人体内的表现和翻修的比例,但是结果可能要到十几年后以后才能看到。”马敏透露。

他认为,未来医疗器械产品的创新因素将成为关键,非集采的创新产品也会呈现爆发式的成长,这也将推动国内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现在国内最顶尖的专家已经开始接受国产产品在外科领域的应用,这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成功的标志之一。”马敏说道。

国药控股董事长于清明表示:“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和跨国公司的距离正在缩小,本土的企业有规模优势,渠道的网络资源优势,中小企业的活力要素非常充足,可以通过差异化创新、组织业态的创新迅速占领市场。”国药控股去年4564亿的销售中,医疗器械销售超过千亿,已形成药械联动的发展模式。

针对医疗器械的一致性评价问题,百特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徐润红表示:“根据我们所观察到的情况,在药品领域所发生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在科学监管方面。”

由于医疗器械、设备和耗材的多样性,目前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器械要配合使用情况来评估,临床效果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因此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体系需要更大的精力。“我们认为可以从比较成熟的产品先开始做一致性评价体系,比如一些低值的耗材。”徐润红表示。

徐润红援引统计数据称,目前医疗器械的体量大约是药品的三分之一,但增速比药品快一倍。“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创新,仿制的模式也不能持久。”她说道,“尤其是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如果要出海,那么就必须拿到全球市场进行验证,这是更大的挑战。”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表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药监是否批准一款产品重要参考因素之一是是否在欧美获得批准,但我们相信这种情况会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创新正在走向世界。”

集采会否推动医疗器械行业整合?

全球医疗健康咨询公司艾昆纬(IQVIA)亚太区总裁宓子厚博士在分享报告中称,国家持续推进医疗器械带量采购将成为常态化,消费属性强、采购频次低、技术壁垒高的产品将会拥有更强的抵御集采风险的能力。

宓子厚指出,医疗器械行业一方面会承压于“成本+效率”的政策影响,另一方面也迎来“产品创新+场景转换”的发展趋势,未来国产医疗器械将持续朝着高端领域替代进口产品份额转化。

IQVIA的报告显示,未来五年,在需求端和供应端驱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医疗器械市场各个板块将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其中,高值耗材市场规模将达1300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15%至20%;低值耗材市场规模也接近千亿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近900亿元;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18%至20%。

在市场发展的背景下,本土企业份额持续提升,过去五年已经转化了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多达12%的份额,从2015年30%的占比提升到目前42%左右的占比。报告还强调,未来创新术式的成熟发展将会推动创新医疗设备在基层的广泛使用。

医疗器械创新也离不开资本的推动。德福资本CEO李振福表示:“中国医疗技术创新过去十年的发展得益于各个生态的合力,中国药械创新的发展也是创新和资本的结合。”

李振福援引数据称,2020年中国健康医疗领域投资规模超过1600亿元,占据了全球投资创新医疗的30%以上,美国占比约50%。在过去三年医疗健康领域的全球十大融资事件中,中国占到一半;过去三年中全球医疗健康领域十大IPO中,有7个发生在中国。

“中国的创新药物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全球,但医疗器械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李振福表示,但医疗器械生态链上所有的环节中国都具备,因此出现医疗器械领域的华为是必然的。

美敦力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表示,国外医疗器械企业通常通过收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国内还没有出现这样的医疗器械巨头。“我们也想知道,集采会不会成为这一趋势发生的推手。”顾宇韶说道。

对此,李振福表示:“医疗企业行业整体的规模化、产品力的丰富度是大势所趋。全球大的器械企业集中度都非常高,医疗器械企业是需要这种规模和集中度的,医疗资本的投资周期也是不可避免的。”

李振福认为,大规模的行业整合一般都是发生在市场低谷的时候,近期在医疗技术领域虽然已经出现了资本市场的一轮回调,但整体的估值水平仍然较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