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11日表示,成本约束是落实双碳目标需考虑的关键问题,应在风险可控条件下实现双碳目标。
在当日召开的“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1年会”上,刘尚希作主旨报告时表示,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受成本约束,成本约束是最根本的。中国经济体量巨大,转型成本是居高的,有可预见的成本,更多的是不可预见成本,这些成本可能分摊在政府、企业、居民身上,或各个地区城乡之间。
刘尚希说,当前,减污降碳需要政策体系、技术体系,还需要核算统计体系,这些体系的建立都面临着成本的问题。比如,西部有的地方有些项目是上百亿元、上千亿元的投资,但因为不达标而停产,带来巨额的成本。在资源富集的地方这方面的压力更大。
他说,一方面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双碳目标,其中核心的、关键的问题就是成本问题。成本巨大可能导致双碳目标难以实现,发展有可能受阻。这样的话,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是发展的风险,可能是安全的风险。
刘尚希介绍,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转型涉及到成本上升。比如,德国放弃火电转向清洁能源,居民电价成本上涨。
他说,光伏技术进步使光伏发电成本降低了90%以上,不需要政府补贴就可以盈利了,看起来是廉价又清洁的清洁能源,技术成本下降了,但非技术成本非常高。储能设施就是一个关口,上不了电网,而如果电网的成本很高,就又涉及到居民用电的成本。政府、企业、居民,如何共担转型的成本,需要政策体系去考虑,也需要技术体系去考虑的。
刘尚希认为,要以不确定性思维看待和应对双碳目标的成本约束,其关键点体现在企业和居民的承载能力上。他建议,要做好就业升级,通过针对性培训让劳动力适配清洁能源行业发展之需,引导金融资源向低碳及绿色转型项目倾斜,探索行业、地区碳减排政策成本评估机制,改进相关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