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戏剧学院教了20多年专业课,刘天池在影视圈收获了“总教头”之名。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里,十几位年轻女孩依靠她的调教,准确演出了风尘女子的妖冶婀娜。在《演员的诞生》《我就是演员》等综艺节目里,一些年轻演员在她的指导下,从生涩木讷到学会快速进入情绪。
“我就是一个戏剧中毒的人。”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刘天池依然感性而善谈。她语速极快,眼神明亮,说话时的肢体语言带有浓烈的感染力。这样一个为戏剧而生的人,没有选择做一位职业演员,而是在一线当了20多年老师。从邓超、文章、白百何到很多新生代演员,影视圈里无数明星都是她的学生。
在她身上,无数的身份交叉叠加。中戏表演系副教授、电影表演指导、中戏表演系新教学体系的引路人,以及国内第一个创立表演工坊的“吃螃蟹的人”。
从2016年创立至今,刘天池表演工坊已经是国内最老牌的机构。在她之后,表演培训的赛道开始热闹。导演陈国富和演员周迅、陈坤于2017年创立“山下学堂”,更多的学院进修班以及影视公司延伸出来的表演机构,也都试图为影视行业培养高素养演员,为表演生态提供良性循环。
9月11日,是刘天池表演工坊的年度开放日。在这场主题为“请开始你的表演!”的开放日中,工坊在一天时间里举办八个不同活动,分布在三个空间。从5岁的孩子到小学生,从职场新人到企业高管,不同人群都能找到适合的体验课。
“我做工坊最初的愿望是,把戏剧跟大众连接。”刘天池坦言,相比专业圈,大众更需要戏剧的浸润,“戏剧是什么?它是人与人接触更便利的一种方式。你看现在剧本杀、密室逃脱、酒吧戏剧、脱口秀那么火,其实所有这些都是语言类的内容。说到底,都是从戏剧的母体变形出来的一种娱乐化形式。”
早年,她从中戏课堂走向市场,首先想的是活下来,所以从专业圈开启步伐,面向的群体是需要进修的专业学生。工坊在拿到爱奇艺种子轮投资后,又在2018年获得红杉中国种子基金数千万元投资,刘天池希望联手资本实现最初的梦,把戏剧教育向大众全面敞开。
无论是为少儿设立的“耕种剧场”、为大众设立的“能量剧场”,还是面向高端商务群体和企业家提供的定制服务,刘天池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尝试推动全民艺术教育普及,用戏剧滋养人的精神世界。
狭义的戏剧教育,是针对专业领域培养编、导、演和舞美人才,更重要的功能是“艺考培训”。但在欧美国家,广义的戏剧教育早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英国伦敦德威公学就以一堂戏剧课呈现素质教育的多元化。
2017年,睿艺联合家长帮发布的《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显示,广义戏剧教育市场在未来可达到600亿元的市场规模。去年,淘宝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者暑期兴趣学习报告》显示,因为家长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直播热潮的影响,主持表演跃升为兴趣消费第一,培养孩子的谈吐、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成为很多家长关注的重点。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王临青坦言,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认清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并且以高效和易于被他人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因此,通过学习表演艺术,利用戏剧的方式培养素质能力,能让更多人受益。这也是资本选择投资戏剧教育的原因。
做儿童戏剧教育,不是打造“小戏骨”
“来,现在想象你是一片树叶,我敲一下鼓,看看你们会变成什么季节什么形状的树叶?”
空阔的排练厅里,随着老师的手鼓声,十几位嘻嘻哈哈的孩子听到指令,迅速安静下来,开始变身。有的把身体扭成一团,有的张开双臂,有的蹦蹦跳跳,有的像在打怪兽,有的蜷在地板上。
害羞的、疯狂的、凋谢的,甚至是奥特曼式的,孩子们靠着无边的想象力,为自己的动作命名自己变身的树叶。
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学着把身体变成一只气球,一会儿吹鼓起来,一会儿又泄气瘪下去。他们以身体为工具,相互配合,组合成摩天轮、滑滑梯和跷跷板,创造出一个身体版的儿童游乐场。
这堂名为《节气密码》的欢乐的肢体课,是刘天池表演工坊旗下的耕种剧场原创开发的课程内容。在这里只有游戏,没有说教,孩子们没有任何实物,靠着身体来想象自己,创造戏剧情景,充分表达自我。
做这样的儿童戏剧教育,是刘天池等待了十年的梦想。
她还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当地一位校长联系到北京第一家民办非营利儿童剧团动动鞋子,想请他们为当地灾后儿童演出一场六一节目。当时,这部儿童剧的主演是林依轮,刘天池所要做的,就是凑齐一组演员,把一本绘本做成戏剧,并且在七天内迅速排练好,背着帐篷,带戏进汶川。
当年演出的艰苦和仓促,让刘天池印象深刻。临时组建的剧组,在汶川周边四处演出时,她跟动动鞋子的团长李明华聊了很多。李明华曾在台湾“鞋子儿童实验剧团”做过十年团长,对儿童戏剧有丰富经验。
李明华告诉她,小孩学戏剧的目的不是表演,而是把戏剧变成工具,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浸润在戏剧游戏里的孩子,能学会观察、模仿和思考问题,学会团队协作,自发掌握各种技能。
“很多儿童戏剧是有文学架构的,比如说,绘本里的小熊很忧伤。孩子在扮演小熊的时候,这种忧伤是不是跟他很相似,他会更容易接受。”刘天池说,在西方,戏剧教育会让孩子更能观察洞悉自己,懂得如何表达情感,控制情绪,宣泄情绪,从而保持健康心理。儿童戏剧教育是开发孩子的潜能,而不是打造成品。
这解决了刘天池一直以来的困惑。过去,她在片场见到太多儿童演员,他们跟成年人一起生活在剧组,按导演要求,说着成年人设计的台词。但凡哭戏演得好的,会被称为“小戏骨”。刘天池排斥这种说法,她觉得这是在抹杀孩子的童真。
“中国独生子女这一代在成长过程中,都被家庭保护得很好,什么家务活都不用干,其实就是生存能力被父辈给卸掉了。”刘天池认为,这种剥夺,对于想要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是很大损伤。
以前教学生演戏时,需要一边做动作一边念台词,结果她发现,有些学生连拿抹布擦桌子的姿势都不对。他们不仅缺乏生活的体验,更没有机会去实践和观察。
孩子的观察力和模仿力是最强的,刘天池想要保护好这种天赋。
在耕种剧场的课堂上,专业老师教孩子们把身体当工具和道具,以通感为手段,让感性的直接体验带动理性的逻辑思维学习,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以游戏性和创造性贯穿始终。孩子们在剧场里集体创作,自己构思剧本,自己想台词,自己完成表演,最终生长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戏剧作品。
戏剧与人生每个阶段紧密相连
早期的表演工坊,在刘天池的描述中,是一个过渡训练营,一个实战转型的机构,一个“修理厂”。
她想帮助那些科班出身却无法快速适应片场要求的学生,尽快转化身份,将学院里掌握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消化为实战经验。她的工坊,就是从学院搭建起一座通往市场的桥梁。
五年里,工坊累计举办16期表演实战训练营,共计近300名毕业学员,完成了100多部综艺影视表演的指导项目。一些经纪公司把艺人送到这里培训,一线导演也会来这里挑选新演员。
专业、大众和少儿,是刘天池表演工坊目前并行的三条产品线。她一直在探索,表演艺术如何走进大众,如何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得以应用。她认为,表演是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生命学为基础的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与人生的每个阶段和每段成长紧密相连,可以为不同人群提供情感和行为的解决方案。
在剑桥大学的艺术学百科全书里,“戏剧治疗”作为专业术语,特指通过戏剧来帮助解决特定对象解决心理问题与忧虑。早在1900年,戏剧治疗这一概念就被提出,逐渐实践。
刘天池认为,戏剧教育能提高人真实表达的能力、对情感的体悟能力和对不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戏剧能开启他们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戏剧到底能给能普通人带来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时,她想到一对来参加培训的母子。
在课堂上,母亲带着儿子跟随老师完成“大老虎和小老虎”的练习,在游戏环节,两个人分别扮演大小老虎,再互换身份,“你能感受到他们变成了动物,关系很热络,忽然就消除了高低不同的身份关系。”
回家后,母亲因为辅导孩子作业,起了激烈冲突。正在气头上,她想起那场练习,于是停下来,把儿子带到卧室,两人又玩起“大老虎和小老虎”,在游戏中把彼此的情绪释放、宣泄掉。
“做完游戏,妈妈放下身段,孩子也发泄完了,高高兴兴去做作业了。所以我们说,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必须要把情绪宣泄掉,如果堵住情绪,不让宣泄,那种情绪就会越憋越大,可能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问题。”刘天池以这个例子说明,戏剧可以重塑人的感知系统,提升人的感受力,增强共情力,更有效地沟通交流。
跟市面上那些培养童星、专注艺考培训的机构不同,刘天池要做的,是保护并激发孩子的潜能,不做任何预设或限制,这也是她作为母亲的经验和感悟。
她认为,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能影响和主宰孩子未来命运的,主要是妈妈群体和教师群体,“我之所以触碰少儿戏剧,最核心的想法是能影响到一批又一批教师。我一直说,女强则国强。我希望妈妈和教师这两个群体都能够掌握戏剧这个工具,培养起戏剧思维体系,那么当她们面对家庭场景和学校场景的时候,就能把更多的孩子教好。”
目前,刘天池表演工坊有30多位专业老师,这些老师几乎都是她的学生,都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或导演专业。这些年轻老师不但在一线累积教学经验,还要不断下剧组进行表演指导实践,他们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年龄和职业身份,这要求他们不断切换自身,根据不同学员调整教学理念。
刘天池想,她只有扎实培养好这些老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儿童戏剧教育。如果这一代学着戏剧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了,他们拥有极强的感受力、创造力和表达力,中国影视业的演员生态才会有健康良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