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带给世人最大的警示之一,就是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从短期看,有哪些迫在眉睫的风险需要化解和防范?中长期看,我国金融系统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平衡金融监管、开放与创新?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中,以防范金融风险:“灰犀牛”、“黑天鹅”与“防波堤”为主题的分论坛上,多位与会嘉宾就上述话题展开讨论。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风险官程远国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我们正处于风险复杂多变,金融风险多发、高发的态势中。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也在会上提出,近年来,来自于实体经济、金融行业体系和金融创新的三大主要的因素综合导致金融风险有所上升。
具体来看,实体经济增长从过去的要素投入型到现在的创新驱动型,经济结构本身发生了很大的调整。与此同时,多年来发展形成的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伴随着较高的杠杆率,以及在支持经济发展新阶段方面的掣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也表示,实体经济的业态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传统金融已经难以覆盖。
“目前,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特征是规模较大、管制较多、监管较弱,在支持经济发展新阶段是有一些困难的。” 黄益平表示,中民营的中小微企业占创新企业的70%,这些中小微企业持续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也正是因此,包括普惠金融在内的多种金融创新工具和产品得以出现并快速发展。
吴晓求也认为,金融业态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通过金融创新让所有企业在他们的信用范围内享受匹配的金融服务。比如,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加强科技化能力来提升金融功能,提升对传统金融长尾客户的信用甄别能力,防范风险的同时提升普惠性。事实上,各大银行正在以此为目标进行数字化转型。
据程远国介绍,中国建设银行在此基础上设定了三大战略:普惠金融战略、住房租赁战略和金融科技战略,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金融科技战略。“作为银行应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坚持保证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三大目标。”
“通过金融科技战略,我们找到了数字化金融的第二条曲线,而住房租赁战略落实了中央稳地价稳房价为住房不炒的要求,可以有效对冲房地产的“灰犀牛”。 程远国称。
金融创新的背后有其经济逻辑,创新填补了服务空白,提高了增速,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延伸而来的,是对金融创新、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之间关系的思考。从时间轴上看,创新先行、监管后至是常态。
吴晓求进一步表示,由于金融业态存在多样性,金融风险特征并不是单一的,风险产生的机制不同,监管也不应是单一的,须制定一个与新金融业态相匹配的监管体系和准则。
“我们对新金融业态的理解是不够的,我们要关注金融风险,更要构建一个能够有强大免疫能力的金融体系,哪怕是金融危机来了也不怕的应付能力。”吴晓求称,中国金融改革要花最大的时间在免疫力构建上,以及风险过后再生能力上。“我们不能过分静态的看金融风险,因为金融本质上就是有风险的。将重点放在制度再造上,放在改革上,同时推进监管。”
黄益平表示,目前创新活跃导致很多金融活动尚存监管空白,或规则尚未落实。“我们过去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持金融稳定更多地是靠政府兜底,而现在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继续靠政府兜底维持金融稳定是很难的。”
因此黄益平认为,从根本解决金融稳定的问题,要对监管框架来一次彻底改革,具体可遵循三条原则:一是监管政策目标简单化、清晰化,保障公平竞争,保障消费者利益,维持金融稳定;二是给予监管部门以“牙齿”,提高违反规则的成本;三是保留对监管部门的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