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是疫情暴发以来,G20首次重启的线下的领导人峰会。
在会议期间接受第一财经独家专访时,剑桥大学贾奇商学院院长默罗·吉伦(Mauro F. Guillén)表示,本届罗马峰会或许是“重置”国际对话与合作的一大契机。
第一财经:本届G20罗马峰会,你最关心哪些议题?
吉伦:毫无疑问,应对气候变化与抗击疫情是本届峰会最核心的两项议题。
针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的是如何使各国能够协作,采取一致行动。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中国和美国如何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当然,欧洲和印度的态度和行动也非常关键。
这些国际舞台的主要选手需要通过对话和协作,形成制度框架,确认具有可行性的、合理的碳减排目标。
针对疫情,考虑到目前发达经济体中,居民的接种情况已是遥遥领先;如何将更多疫苗交付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是接下来全球范围内抗疫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财经:与往届G20领导人峰会相比,本届罗马峰会的独特性何在?
吉伦:这次罗马峰会的特别意义在于,这是两年多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多位领导人首次线下会晤。这向全世界释放一种信号,那就是,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层面的社会经济终于开始逐渐重启,全球领导人层面的面对面对话机制也在逐渐重启。
同时,本届峰会另一重意义在于,近年来全球已经涌现太多对抗与纷争,过去四五年尤甚。因此我认为,罗马峰会或许是一个契机,可以由此“重置”(reset)国际对话与合作。让全球主要经济体走到台前,让这些最高级别的领导人再度讨论那些重要的全球议题。
第一财经:罗马峰会期间,美国和欧盟达成协议,放宽对欧盟铝和钢铁类产品的进口关税限制。尽管美国表示会维持关税,但将允许有限数量的欧洲产品以免关税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欧盟则将取消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性关税。你如何看待美欧未来的贸易关系?
吉伦:这无疑是个好消息。美国政府终于意识到取消针对欧盟相关金属产品制裁的必要性了。想想疫情以来,直至目前,全球供应链遭遇的供应瓶颈和交付延迟。如果说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教训,那就是,全球经济最不需要的就是贸易方面的人为限制。
第一财经:你刚刚结束了访韩之旅,尽管疫情尚未结束,一些发达经济体之间的人员流动已开始恢复。全球经济何时能够回到疫情前的水平或状态?
吉伦:全球经济的异质化(heterogeneous)格局已非常明显。一部分产业成功抵御了疫情冲击;很多产业萎缩严重,比如旅游产业和出行市场;还有一些产业在疫情期间迅猛扩张,比如科技行业。
我认为,与其笼统地谈论经济复苏,倒不如说,在不同经济体之间都出现了经济活力的再分配。一些行业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一些行业仍旧元气大伤,谈不上恢复。所以,尽管经济复苏也很重要,但不能只看宏观数字,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帮助那些相对弱势行业的劳动力解决就业;如何解决那些完全有可能卷土重来的供应瓶颈;以及如何让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第一财经:作为本届峰会的主席国领导人,意大利总理德拉吉再次强调,“多边主义是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许多问题上,它可能是唯一的答案。”在你看来,类似于G20这样的多边主义机制,有无改进空间?
吉伦:这样的疑问由来已久。类似于G20这样的少数大国或者大型经济体内部的对话机制,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价值和意义究竟几何?
事实上,我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利用好所有的已经存在的多边主义机制,包括不同层级的对话和谈判机制,不同层级的协议框架,从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体系中实现更大程度的协作。
目前全球最大的两个挑战是气候变化和疫情,这两大挑战的解决无疑需要所有经济体的共同应对。不管是何种层级的多边机制,我们仍然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