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时隔18年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做了什么

时间:2021-11-03 13:44:04 | 来源:第一财经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刚刚出炉。

2020年度上海共有48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7.45%(2019年为16.88%),连续5年获奖比例超过15%。

今天(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经网络评审组、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评审,科技部审核,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有8位外国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

科创策源能力提升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中心主任段晓阳对第一财经表示,在全国提名数量日益增多、授奖数量日趋减少的大背景下,上海获奖总数、“三大奖”各自获奖数量占全国总授奖数量的比例均比上年有所增加,上海首次同时牵头获得“三大奖”高等级奖项。

上海获奖情况,来源:上海科委

具体来看,2020年度,上海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上,牵头获得4项一等奖,占全国的17.39%,同时上海科研团队作为核心参与单位,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专用项目,全国共2项)、一等奖3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这是2000年以来,上海牵头获得国家一等奖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上海首次同时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三大奖”高等级奖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方面,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主持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摘得一等奖(全国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方面,上海团队牵头完成的专用项目获得一等奖(全国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方面,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和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获的一等奖(全国18项)。

赵东元团队做实验。供图:复旦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18年来,上海再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奖项也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旨在奖励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贡献的中国公民。2000年至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仅授予13项成果,且有九年出现空缺。

同时,2020年,上海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数量和能级上都取得新突破。在表彰作出重大科学发现成果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上,上海科研团队的9项基础研究成果获奖,占全国的19.6%。

在注重考虑首创性和实用性的技术发明奖上,上海获奖9项(2019年度7项),占全国的14.8%,其中牵头1项一等奖(专用项目)、4项二等奖。自2014年以来上海占全国自然科学奖的比例首次超过科技进步奖。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和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人才团队培育,上海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原创能力不断提升,正持续涌现具有影响力的前瞻性和理论性的高质量成果。”段晓阳对记者说。

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创新策源一直被摆在重要位置。上海对于基础研究的目标,是到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2%左右。

前不久,上海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任务和解决产业目标导向科学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一批面向前沿优势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建设一批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基地和设施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优化基础研究布局方面,《若干意见》提出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率先在全国选择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赋予“基础研究特区”充分科研自主权,支持机构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上给予充分改革探索空间。

中青年科学家涌现

从2020年度上海获奖情况的人才队伍看,科研团队老中青相结合,中青年科学家逐步挑起大梁,既传承科学精神,又彰显创新活力。

上海22项牵头完成的通用项目中,第一完成人年龄小于45岁的有3位,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不可压流体方程组的非线性内蕴结构”成果第一完成人复旦大学雷震教授,42岁;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奖项目——“高曲率液面静电纺非织造材料宏量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成果第一完成人东华大学教授覃小红,43岁,占比13.64%;介于46~55岁之间的有9位,占比40.91%;56~65岁有10位,占比45.45%。此外,女性科学家牵头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1项。

上海在优化科研体系的同时,不断为科研人才松绑。此前印发的《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中第六部分,就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例如,打造基础前沿科技创新团队、强化重点产业领域科技人才支撑等。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规划》中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内容比“十三五”规划篇幅大幅度增加,而且关于人才的内容是非常成体系的,从不同层级来看,最顶端的是世界一流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二个是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第三个是基础研究(人才)。

“前端有基础研究,中端有产业人才,后端有科技创业人才,还有为科技人才服务的人才,形成一个链。”石谦说,这次推进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是引育并举,除了布局引进人才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科创人才,所以把育作为重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