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英特尔中国董事长:英特尔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时间:2021-12-08 10:44:05 | 来源:第一财经

“什么时候供货?”

在出任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是王锐被客户问到最多的问题。

悲观的一面是,当英特尔把自己的供货问题解决后,却发现还有很多其他下游的供货出了问题,“以前一些根本不大注意的小小的零部件,缺了一个都不行”。 她对第一财经记者预判,接下来一两年内缺芯问题不会有根本性解决。但乐观的一面是,英特尔正在加码投入,希望尽早把产能提升上来。

“缺芯”只是这家老牌芯片企业以及整个芯片行业共同待解的问题之一。对英特尔而言,挑战不只一面。目前,台积电、英伟达的市值都已经超越英特尔,AMD的市值紧追直上,在先进制程方面各家同样你追我赶,这些给了英特尔无形的压力。

王锐并不讳言英特尔正面临的挑战,她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过去几年英特尔在某种角度上有一点“丢失了自己”, “好在英特尔摔的跟头自己发现了,现在我们正在自己站起来。”

可以看到的是,今年年初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回归并上任英特尔CEO以来,英特尔正重新回归技术创新。他推出了多项措施以改变英特尔在晶圆制造领域的被动局面,在7月举行的英特尔Accelerated大会上,该公司表示要在2025年实现明确的领先地位。

“不开玩笑地说,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王锐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45天过渡计划:“上厕所都是跑着去的”

王锐已在英特尔工作27年。她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学,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哲学双料硕士,以及电子工程博士学位。这位喜欢亚里士多德的高管也因此被同事开玩笑地评价:“左脑是哲学,右脑是电子工程”。

从1994年开始,王锐在英特尔从底层业务做起,接触过硬件、软件、EDA、设计解决方案、销售和市场营销等,从“技术派”转型在美国和中国等多个高级管理岗位任职。

直到今年9月10日,英特尔宣布了中国区组织架构的全新升级,同时任命了史上首位中国区女董事长王锐。这次换帅的同时,英特尔赋予了中国区领导团队更大的授权,实现业务运营的协同。今后,王锐全权领导英特尔中国区的所有业务和团队。

坐在英特尔的一间会议室里,身穿蓝白相间衬衫,手戴智能手环的王锐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忆,多年前鼓励她从工程师岗位转换成管理岗位的mentor曾对她说:带领团队,意味着“解决的问题是要自己去创造公式”。在英特尔内部,王锐坚信团队的力量,“我非常愿意在我的团队也好,在我的周围也好,去寻找那些比我能干、聪明、更强的人。”

上任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后,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45天过渡交接计划”,并感慨时间过得飞快,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甚至上厕所都是跑着去的。”

在45天里,她把主要精力花在三件事上。

第一件是内部梳理找到“珍宝”,了解英特尔中国全面运作的每一个细节,从工厂到研发、到业务单元、员工HR、市场营销等等,“疯狂地和每个部门做内部的复盘,全部从头到尾捋了一遍”;二是与总部、中国本土均保持密切的交流沟通;三是与中国客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客户提给她最多的要求是:“需要有供货”、“给我更好的产品”以及“更好的价钱”。

花了45天做观察性质的内部梳理后,王锐说要把英特尔的能力找出来。接下来,这些能力真真正正发挥在为中国本土市场开发,要看“可以做什么,还缺什么?”与此同时,前端团队、销售、市场团队要明确客户的真正需求,甚至做本土化的定制解决方案。“不管是系统层面、还是软件解决方案层面也好,甚至于在某些芯片方面也好,我们可以做出解决方案,能够比总部更快。是因为我们跟中国本土的客户一起研发,一起去做。”

而作为一家已经在中国市场投资和发展36年的企业,英特尔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市场的变化。

王锐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自己见证了中国的互联网模式从过去的复制海外模式到融合创新再到走出独立创新的一条路,对英特尔这样的跨国公司来说,无论是半导体还是计算,恰恰是中国发展的刚需,英特尔可以说是“在好的地方有好的市场”。

王锐表示,这让英特尔感觉到,过去谈到“英特尔在中国”,意思是“Intel in China”,而现在真的要考虑“Intel with China”,也就是说必须要在本土去利用所有的创新能力,实实在在地和中国的客户、中国的生态系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王锐说,自己甚至已经把美国总部的同事们都拉到了微信上。

“中国成长的速度非常惊人。”王锐谈及,伴随着中国企业在多方面的引领作用,英特尔也需要作出不同的考量,除了把美国已经做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之外,还要从研发上、从合作伙伴的创新上建立完全不同的模式 。把英特尔的技术,与需求旺盛和快速迭代的中国市场结合起来,可以推动英特尔未来路线图做得更好。

她还对记者提及英特尔成都工厂,称这里是英特尔在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和晶片预处理及高端测试中心之一,英特尔全球一半以上的移动处理器和70%以上的晶片半成品产自英特尔成都。“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数字。”

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能否保持在芯片制程上的领先性,是外界对这家老牌芯片公司最大的疑虑。过去一度,英特尔因10nm等先进制程工艺的多次延期以及市值被竞争对手台积电、英伟达等反超而受到争议。

在业界看来,错失移动互联网“黄金时代”的英特尔,面临的不仅仅是份额的流失,还有新时代下游戏规则的变化以及新的挑战者,因此,新的领导者对于英特尔的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

今年初,英特尔第一任CTO帕特·基辛格在阔别12年后回归出任英特尔公司CEO。上任后,基辛格提出了四大超级技术力量,宣布IDM 2.0战略,公布了英特尔有史以来最详细的制程工艺和封装技术路线图,并且重申对于软件开发生态的重视。一系列动作让外界看到了这家“老牌”芯片巨头新一轮的进击。

谈及帕特·基辛格回归之后带给英特尔的变化,王锐表示,基辛格离开英特尔这么多年,正好是英特尔某种角度上有一点“丢失了自己”的几年,但是基辛格懂得英特尔的根基,回归之后要把过去走过的弯路“趟平”,不仅技术硬核,而且大胆无畏,敢去“插旗子”。

王锐谈及,基辛格口中的回归,第一个是回归技术的实力和执行力。芯片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门槛越来越高,没有人能做到一直领先,但如今英特尔在基辛格的带领下“指哪儿打哪儿”,“说18个月一个产品迭代,我们到18个月就要出来。”

“我们对竞争的看法,不开玩笑,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王锐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自己在英特尔27年,有时是因为执行能力没有跟上,影响了战略投资。因此基辛格回来,首先是找回自己的执行力方面的纪律。

第二步,就是找回底气。过去,当英特尔没有跟上趋势的时候,实际上英特尔内部自己也有很多质疑,在基辛格回归之前的4年里,英特尔几乎从来没有对外说过要进入某个领域、并成为领先者。“但帕特回归之后,他说我要成为最好的代工厂、做新的架构、做XPU的架构,从他2月份上台到10月份为止,基本上六个不同的活动,每一次都插一面新的旗子,而且要在我们所有竞争的领域里面变成赢家。”

王锐对记者感慨:“其实人这一辈子缺勇气,一个公司也缺勇气。当你有了这个底蕴去说的时候,我们也就跨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她对记者表示,只要回归英特尔自我的创新、执行力以及不断地研发投入,有信心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最终拥有领先的地位。

而放在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来看,王锐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这意味着“英特尔必须要把最好的产品尽快做出来。中国市场非常务实,当你拥有领先的产品,真正可以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对方就会买你的产品。“以前英特尔说两年以后的产品别人信,现在英特尔说两年以后会出来的产品,大家都会说Really?能出来吗?”王锐说,“我们必须要把这个声誉拿回来。”

此外,基辛格对中国非常重视,并且认识到了中国这一市场需要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因此,英特尔改变原先的组织架构,包括对中国区的充分授权等。

尽管英特尔认为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但从全球半导体市场来看,依然充满挑战和变化。一方面,在先进制程上竞争对手频频发力, 另一方面,原来客户如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等都开始自研芯片。

“怕也怕不来,防也防不来。”王锐这样对记者回应,既然“造芯”是一个趋势,就让它去发展,在这过程中,英特尔愿意给一些有比较好的根基的公司,甚至跟他们合作、给他们代工,“而英特尔也会尽全力和他们竞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