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节能减碳技术不足,中国企业在产品出口方面可能面临基于碳基的贸易壁垒。一份最新报告提出了这一警告。
12月21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阿里研究院、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可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2021)》(下称“报告”)。
报告对2019年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从国家、省份和重点城市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数据验证分析并排名。报告显示,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状况得到稳步改善,从2015年到2019年,我国可持续发展总指标保稳步向好,2019年指标值为82.1,较2015年增幅达39%,年增长率均值约8.7%。
省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数据验证结果分析显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天津、福建、江苏、湖北、重庆和四川排名前十位。
从100座大中城市的数据来看,东部城市可持续发展进步明显,其中杭州首次在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排名第一,位列第二到第十的城市为珠海、广州、北京、无锡、深圳、苏州、武汉、南京和郑州。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也正处于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期,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坚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动态保持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有机平衡,推动中国实现更加包容、更具韧性、更为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四个新挑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碳排放规模较大,钢铁等高碳产业规模庞大意味着碳减排压力较大,现有节能减碳技术能力满足不了高质量发展要求,低碳消费理念和行动尚有待在全社会倡导推行。
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下,201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98.3亿吨,约占到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8.8%,超过中国的人口和GDP在世界的总量占比,当年同比增长了3.4%,比2008~2018年平均增速高出0.8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今后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首要做的工作是优化能源结构,逐步降低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加速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过程。
当前,清洁能源和碳中和技术已成为国际竞争热点之一。一些核心清洁能源和节能减碳技术仍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中国仍处在技术追赶的关键时期,节能减碳技术能力总体不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技术短板。
报告指出,中国企业面临的转型发展新挑战是,因节能减碳技术不足,在产品出口方面可能面临着基于碳基的贸易壁垒,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基于碳排放设置的贸易壁垒将有所增加。譬如,欧盟推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对减排进程较慢国家的商品加征碳税,这将迫使中国出口企业不得不转向使用节能减碳技术,改进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以确保其出口的产品符合欧盟环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