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5日举办的中国人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表示,全球经济目前已经“拨云见日”,但要实现更可持续和更加包容的经济复苏,必须构建更加绿色、更具气候韧性的经济。
为此,她认为国际合作很重要。“只有通力合作,我们才能促进绿色的经济复苏,并在疫情后构建强韧的世界经济。”她称。
全球经济“拨云见日”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去年,全世界笼罩在过去百年来最严重的疫情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的阴影之中,如今的情况可以借用中国的一句谚语,即“拨云见日” 。
“得益于超常规的措施,我们的处境已显著改善。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在创纪录的时间内共同研发出了疫苗。各国还推出超常规政策措施,包括约16万亿美元的财政措施和各国央行注入的大量流动性。”她称,未来的前景开始变得更加明朗。随着经济开始复苏,近期,IMF将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速预测上调至6%,将2022年增速上调至4.4%。
她称,亚太地区当前已开始全面复苏,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速为7.6%,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增长8.4%,主要由净出口走强驱动。IMF还预计,从现在到2026年,中国对全球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将超过四分之一。
然而她坦言,在以中、美为首的若干经济体强劲增长的同时,其他经济体仍在艰难地试图摆脱危机的阴影。各国复苏步伐不一,比较脆弱和贫困的国家正在落后,因为它们获取疫苗的渠道更为有限,而且几乎没有预算空间来对抗危机并实现经济复苏。
此外,她还称,一些国家内部的经济复苏步伐不一。人员密切接触部门的青年、女性、低技能劳动者和小企业受冲击最严重,他们需要获得更多支持,这对于治愈危机的长期经济创伤至关重要。
应构建更加绿色、更具气候韧性的经济
格奥尔基耶娃进一步指出,如果要实现更可持续和更加包容的经济复苏,必须转危为机,构建更加绿色、更具气候韧性的经济。
“这让我想到了第二句中国谚语:‘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她指出,在低收入国家,气候变化已成为贫困人口增加、疾病传播加速和粮食不安全加剧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如果我们现在就立即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则不仅仅能使我们避免未来的灾难,还能让我们通过加快历史性的绿色经济转型来有力促进经济复苏。比如,如果推出碳税和绿色投资刺激的政策组合,则能在未来15年使全球GDP增速提升约0.7%,并在2027年之前创造约1200万个新就业岗位。”
在IMF看来,可以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经济政策工具包括碳定价和绿色融资。
格奥尔基耶娃称,碳定价是最有效、性价比最高的减排方法。 通过上调整体能源价格,碳定价能激励家庭和企业转向更绿色的选择,从而提升能效。其还能为可再生能源和化石燃料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提振绿色投资,刺激创新。
此外,碳税能带来可观的收入,进而可用于支持受低碳转型影响的家庭,并增加对卫生、教育、下岗职工技能再培训的公共投资。
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往往需要数万亿美元的绿色投资。为此,格奥尔基耶娃提出了另一项政策工具——绿色融资。她指出,在国内层面,各国须建立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以及其他支持政策,以调动更多私人部门投资。
同样以中国情况为例,她认为“中国有空间吸引更多私人部门绿色融资,措施包括将资本高效地从‘褐色’投资转向绿色投资,如提供价格信号和监管激励”。
格奥尔基耶娃并强调,若要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国际社会需加大对较贫困国家的支持力度,因为对这些国家而言气候韧性可能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且支出要高得多。
“脆弱国家需要调动更多国内收入,同时也须获得更多外部优惠贷款和债务援助。在疫情期间,这些挑战变得更加紧迫。”她称,“中国正在这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参与了最近延期的二十国集团‘暂缓债务偿付倡议’和旨在促进有序债务重组的‘债务处置共同框架’,还为IMF的‘控灾减灾信托 ’提供了支持。”
绿色经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最后,格奥尔基耶娃认为“独木难支”,国际合作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她称,世界各国秉持着一个共同目标——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摄氏度以下。因此,我们必须携手合作,就可能的差异化碳价下限达成一致,是携手合作的一个重要实例。此外,国际社会还需要更进一步,为发展中国家加强气候相关工作提供所需的气候融资和技术转让。
另一项在她看来的当务之急是改善气候信息披露的质量,并在全球范围内统一绿色金融标准,同时各国之间需要分享最佳做法,这对地球和维护金融稳定都至关重要。
此外,她认为即将在11月召开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峰会将提供一个共同加快气候行动的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