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苹果在新发布的12.9英寸iPad Pro中首次搭载了Mini LED背光屏幕,这使Mini LED产业升温。而中国的LED企业也正加快Mini LED的产量,以抢食这波红利。
Mini LED技术商用元年
即将上市的12.9英寸苹果iPad Pro,屏幕采用了带1万颗Mini LED芯片的背光模组,拥有2500多个局部调光区,对比度可达100万:1,全屏亮度达1000尼特。
苹果iPad 首次引入Mini LED背光,今年业界早有预期,Mini LED已成为2021年全球显示及LED行业的热点。多家A股LED上市公司的2020年年报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华灿光电(300323.SZ)2020年营收26.44亿元,归母净利润1823.97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华灿光电去年降低低端LED芯片产能,并加速布局Mini LED、Micro LED显示和第三代半导体。其Mini LED背光芯片已覆盖Pad、笔记本电脑、显示器、TV、车载等终端产品。
兆驰股份(002429.SZ)2020年营收202.18亿元,同比增长52%;归母净利润17.39亿元,同比增长57.16%。其LED全产业链板块,上游LED芯片在去年年底已实现满产满销;中游LED封装业务新增产能,并加速Mini LED在直显和背光领域的量产。
国星光电(002449.SZ)2020年营收32.6亿元,归母净利润1亿元,Mini LED显示营收翻倍增长,并升级Mini LED背光产品技术及制造工艺。国星光电认为,Mini LED显示及背光市场逐步起量并走向产业化,Mini LED背光正加速导入TV、显示器、车载等领域,Mini LED显示逐步向广告、商业零售等细分领域渗透,因此会持续深耕Mini/Micro LED技术。
利亚德(300296.SZ)2020年营业收入66.34亿元,其中智能显示营收51.86亿元。去年10月,利亚德与晶电的合资企业利晶正式投产。利晶除了生产Micro LED,还储备了Mini LED背光产品,包括游戏用高清显示器、专业内容编辑显示器。
奥拓电子(002587.SZ)2020年实现营收8.2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53亿元。去年LED显示屏出口需求下滑,奥拓电子积极扩展LED显示国内市场。奥拓电子已完成定向增发募资,Mini LED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前期已开始投入,并在逐步释放产能。
中信证券认为,苹果发布12.9英寸iPad Pro,Mini LED背光由晶电等台湾企业主供,预计Mini LED技术有望下沉渗透至中高端产品,并横向延伸至iMac等产品。此外,三星、TCL等也陆续发布搭载Mini LED背光的高端电视,2021年是Mini LED技术商用元年。
期待带来真正业绩增长
据Arizton预测,2024年Mini LED市场空间将达23.22亿美元。另一调研公司Trendforce预测,2021年全球Mini LED电视销量有望达到440万台,占全球电视市场2%;2023年Mini LED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亿美元。
由于Mini LED在芯片和封装模组环节升级较大,中信证券建议关注三安光电、华灿光电、兆驰股份等LED芯片企业,国星光电、鸿利智汇、聚飞光电、兆驰股份、瑞丰光电等LED封装企业,以及利亚德、洲明科技、TCL科技、京东方等显示面板及显示屏终端企业。
华灿光电在年报中表示,未来五年Mini/Micro LED的新型显示应用将成为仅次于普通照明的LED芯片第二大应用市场。2021年多维应用拉升将迎来Mini LED需求爆发,现阶段Mini LED芯片供不应求。
Mini LED显示又分Mini LED背光显示和Mini LED直显。Mini LED背光利用数量众多的Mini LED芯片,通过精细的区域调光,提升LCD(液晶)显示的画质,实现超高对比度和超宽色域,较OLED有成本与寿命优势,在平板、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显示器及中大尺寸电视等领域有广阔应用空间,苹果、三星、群创、TCL、康佳、BOE(京东方)等均发布新品,预计2021年批量出货。随着成本不断下降,Mini LED背光将大比例替代现有LED背光的存量市场,成为大尺寸液晶背光显示方案的主流选择。
Mini LED直显,则适用于商业显示、专业显示领域。2020年Mini LED RGB显示已逐步上量,主要应用于指挥中心、教育、医疗、会展、娱乐影院、赛事等场景;疫情使远程视频会议一体机的需求大幅增加。
蓝图很美,但可能是因为Mini LED的概念之前在资本市场已被炒作过,所以4月21日上述与Mini LED相关企业的股价大部份是下跌的,只有三安光电(600703.SH)微升0.94%至24.63元/股、TCL科技(000100.SZ)上升1.01%至9.03元/股,京东方(000725.SZ)上升2.3%至7.11元/股。预计当Mini LED真正给相关企业带来明显业绩增长时,投资者才会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