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加速向学前儿童渗透的在线教育迎来爆发时期,这也让监管变得愈加关键。
最近,学而思网校、猿辅导、高途课堂等在线教育机构全面下架了针对学前儿童的课程。一些机构正在向此前已报名用户退费。
此次全面下架的原因,即国家监管力度持续升级。
3月3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要求,明确提出,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治理力度,纠正和扭转校外培训机构、幼儿园和小学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和行为。其中,落实国家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
《国家中长期改革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起草专家之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目前的学前教育仍然存在“小学化”的倾向,而禁止对6岁前儿童进行学科教育培训,是遵从儿童发展规律的重要举措。
“针对6岁以前儿童的学前教育不应该有学科课程的教学,也不应该有刚性的知识教学任务。”储朝晖认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就应该是游戏,如果在游戏活动中学到知识是正常的,如果作为刚性任务,就会影响儿童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的发展,“一定要区分这样的界限。”
学前在线教育火爆
经过多年的整治,国内大部分幼儿园已经不再教授小学内容,而校外培训机构却瞄准了这个领域。一边是幼儿园大班空巢现象相当普遍,一边是校外的学前班、幼小衔接机构火爆。越来越多的校外机构以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为名,为孩子上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课程,并在疫情的催生下,加速向线上转移。
根据统计,40%学龄前儿童家长在疫情间首次购买并使用了线上课程。面对学前教育的巨大发展空间,益普索Ipsos关于2020年学前在线教育发展的调研发现,67%的学龄前家长更关注认知启蒙和兴趣培养。
在幼儿园前阶段(0~3岁),教育重点以感受和认知世界为中心,快乐成长是主题。此阶段的报课需求主要集中在促进智力发育(63%)、培养审美及创造力(62%)、促进身心发展(60%)等方面。
不过,在幼儿园中小班阶段(3~5岁),儿童处于习惯养成和兴趣培养的起点,课外班五花八门,家长的从众心理则占据了主导。
益普索Ipsos的调研结果显示,从幼儿园前到幼儿园中小班,再到幼儿园大班,家长对于早教的报课率急剧下滑,而对于学科教育的报课率则呈现直线上升趋势。
对于在线教育机构而言,由于早教阶段产品缺少学科启蒙,竟成为后期用户流失严重的一大痛点。同样,家长也存在原早教课程无法满足孩子所需学科基础教育,而被迫更换机构品牌的烦恼。
比如,幼儿园大班处于幼升小过渡阶段,此时家长们未雨绸缪,对学科类教育课程诉求有明显提升。同样处在幼儿园阶段,更有一部分家长有明确学习目标,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对于学龄前家长对于学科类教育课程的现实需求,储朝晖认为,这并不是儿童成长内在的需求,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产生的外在需求。家长的焦虑主要是担心孩子进入小学后,考试成绩比别的孩子低,“只要评价方式转变了,这种需求就不存在了”。
储朝晖提出,中国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和整个评价直接相关。特别是高考过程中,过于看重分数和排名,这让高考的压力往前提。在中考阶段,普职分流,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考不上高中。普职分流是对的,社会的需求是不同的。但仅仅根据分数高低来普职分流是有问题的。这些都构成了压力,导致了中小学生的负担比较重,很多就想向幼儿园挤压。结果就导致了幼儿园或学前班就让孩子尽早地学习知识。
监管持续升级
针对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到校外培训机构的现象,《指导意见》明确称,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读写算家庭作业,不得设学前班,幼儿园出现大班幼儿流失的情况,应及时了解原因和去向,并向当地教育部门报告。
教育部门应根据有关线索,对接收学前儿童违规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肃查处并列入黑名单,将黑名单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按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
加大治理之外,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建立联合教研制度,以及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等,都是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主要举措。
2020年9月7日,教育部公布的《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也强调,校外培训机构等其他教育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开展半日制或者全日制培训,也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不得开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对于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在线教育,一位关注教育领域多年的投资人认为,该行业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政策监管的持续压力。后续政策风险的研判,应重视监管层的定位和态度。
和更看重学习效果的K12教育不同,上述益普索Ipsos的报告提出,学前教育品牌过于强调学习效果的宣传,并不符合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广大家长的需求。在线教育机构的宣传理念,如果能从学习效果转向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可以打动更多学龄前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