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动物模型或限制新药研发效率,类器官的应用可破局?

时间:2021-05-19 16:44:38 | 来源:第一财经

一款新药的研发,需要耗资10亿到20亿美元,同时历经10到15年,但最后成功率却低于20%,药物开发为何如此困难重重?

5月18日下午,在首届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与健康圆桌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晔光对第一财经记者等在场人士表示,新药研发失败率高,有三大原因,一是2D培养细胞或细胞系,无法真实反映人体内情况;二是从动物实验到临床,模型有差异,药物毒性不过关;三是临床入组病人缺乏靶向,药物有效率不过关。

一般而言,一款新药的诞生,需要历经选择药物作用靶点、确定先导化合物、选定候选药物、在动物上开展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在人体上进行临床试验等一系列过程。

“我们现在药物研发主要基于分子、细胞、动物而得出的,要经过动物到人这个过程,而不能直接在人体上进行试验,因为会涉及到药物毒性、有效性问题,但是动物模型跟人,还是相差很远。因此,非常需要一个可以接近人体的疾病模型,以此来降低新药研发成本和缩短研发时间。”陈晔光说。

在陈晔光看来,类器官的应用或可以提高药物的研发效率。

什么是类器官?这是一种在体外培育而成的具备三维结构的微器官,拥有类似真实器官的复杂结构,并能部分模拟来源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2009年,荷兰Clevers团队已成功培养出三维肠组织类器官模型。

陈晔光表示,目前类器官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肠组织上,体内多种器官组织也可以培养,如胃、肝脏、胰腺、肾脏、前列腺、膀胱等等,同时有多种方法可以培养,如活检得到样品后直接培养、通过干细胞培养等。在精准医疗、疾病模型、药物测试、药物研发、药敏测试、基因编辑等方面,类器官可以进行应用。

“在新药研发上,类器官表现出有很大的优势。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器官毒性是药物研发失败和上市后撤回的主要原因,细胞筛选和动物模型筛选常常不能准确预测人体的不良反应发生。肾脏和肝脏毒性是最常发生的器官毒性,而人工制备的肾脏和肝脏类器官可以为毒性预测提供更准确的手段。由于这些可能的应用,类器官日益受到重视,不仅仅在科学研究领域,很多药厂也正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开发。”陈晔光说。

不过,陈晔光也表示,目前类器官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还无法完全替代体内组织器官,也很难模拟组织器官间的互作,另外许多类型类器官的培养还不成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