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5月27日电 题:“南水”润津门,污水都去哪了?——南水北调全媒调研小分队采访札记之八
新华社记者黄垚、黄江林、王井怀
站在位于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的南水北调外环河出口闸看去,奔流千里的“南水”已变得十分平静。出口闸一侧,四四方方的蓄水池“盛满”南来之水,微风吹过,碧波荡漾。
这里距离南水北调中线起点1200多公里,是天津干线的终点,也是天津市供水的起点。“南水”从这里进入泵站加压送往水厂,经过处理后,通过纵横交错的城市供水管网,化作千家万户水龙头里的汩汩清流。
从丹江口水库途经豫冀一路北上,“南水”在位于河北保定的西黑山枢纽“分道扬镳”, 一路继续北上赴京,另一路则从地面“突然消失”,“钻”入埋在地下的箱涵,奔向天津。
千里干渠为何“由明转暗”?
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天津管理处主任工程师李樑说:“这是综合评估地势、土地资源、经济投入等的结果。这样不仅能使‘南水’顺利入津,同时也能节省土地资源。”
为了使“处于暗处”的箱涵得到有效维护,确保输水安全,工程师们将箱涵整体“搬”到了电脑屏幕上。通过建立天津干线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工程管理可视化。每天11点,埋在地下的3500多个安全监测仪器就开始采集工程接缝开合度、渗水情况、混凝土应力应变等数据,等待电脑前的安全专员们研判,细小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通过这样的“智慧输水”,“南水”顺利到达天津市郊子牙河北分流井。3孔箱涵在此变成4孔,继续护送“南水”分别去往2个泵站,供应天津14个区的居民用水。天津水务集团生产技术总监韩宏大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至今已累计向天津供水超过60亿立方米,1000多万市民受益。2016年至今,累计向天津子牙河、海河等河流湖泊生态补水13亿立方米。
这是5月27日在天津市西青区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外环河出口闸。
尽管地处渤海之滨、号称“九河下梢”,但天津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多年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0。上世纪70年代用水最紧张时,甚至制定了万不得已情况下,工业分批停产和疏散城市人口的应急预案。上世纪80年代,引滦工程通水后,城市用水紧张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源源不断的“南水”,为干渴的天津带来甘霖。来之不易的“南水”,在这里每一滴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南水北调全媒调研小分队走进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发现,与多数钢铁厂不同,这里自建了一座污水处理站。8个污水池依次排开,过滤、沉淀、水解……污水从进入厂区开始,就在冒泡的池子里走上循环利用之路。初步处理后,污水通过数排管道直通站房内,经过双膜深度过滤生产出达标的工业用水,流回车间。
“进厂的污水大多是居民使用后的‘南水’。目前,污水处理站日处理量已达到4.2万吨,可以处理周边葛沽镇区域生活污水以及厂区自身产生的污水。”荣程钢铁能源中心主任潘玉桐说,水只进不出,像个貔貅。除了蒸发,这里不浪费一滴水。
不只这家钢铁厂,作为南水北调受水城市,近年来天津非常规水利用率不断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由2015年的30%提高到2020年的42%。全市16个区中有9个区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验收,累计创建13个节水型行业,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覆盖率分别达到51.14%和41.76%,主要节水指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这是5月27日在天津市西青区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外环河出口闸。
在“南水”的有力支撑下,2020年天津市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南水”润津,不仅让生活更加甘甜,也让天津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出钢铁厂回望,烟囱高耸。“你看到烟囱上的白烟了吗?那是水汽。”潘玉桐说,“现在就连蒸发的这部分,我们也在尽全力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