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可持续金融,很多专家都说要尽快退出煤炭企业的融资,但我建议,这个退出也要和转型金融同步进行,否则退得太快,煤炭企业和我们贷款银行都会蒙受损失,所谓的可持续金融也就无从谈起了。”5月29日,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年春季会议上建议,要探索发展转型贷款,支持能源和工业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所需要的信贷产品和服务。
随着可持续发展、ESG概念的实践和推广,中国在可持续金融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宣布,也带来巨大的金融需求。以ESG投资为例子,去年年底,中国有124只以ESG为主题的基金,可供投资的规模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
刘金认为,全球可持续金融市场潜力巨大,但现阶段还受几方面的制约,其一是规则标准不统一。从全球来看,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非财务信息披露和考核标准还在形成阶段,各国的要求并不一致。企业的信息还是以自愿披露为主,而且披露的主要内容是定性描述,披露标准和数据口径不相同,导致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此外,市场机制不完善。刘金指出,一个成熟的市场,可持续金融需要大量市场参与主体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当前可持续金融存在市场分割、参与主体较少、定价机制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以碳市场为例,由于参与企业还不多,碳市场交易还不够活跃,碳市场流动性不足导致碳定价不尽合理,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另外,产品创新不充分。目前可持续金融产品创新集中在直接融资市场,如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ETF、绿色ABS等。而在间接融资市场,信贷产品供给十分不足,授信的流程和管理体系有变革,产品的定价机制、抵押和评估设计还尚待完善。
发展可持续金融是大势所趋。因此,刘金建议,标准制定要兼顾各国发展需求。各国所处阶段不同,可持续金融市场发展参差不齐,全球在完善可持续信息披露、评价标准、数据口径等市场规则的同时,也要兼顾不同国家的特殊情况,应在借鉴全球权威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国情的,详细的、可比的框架和要求。
此外,他还建议,要积极培育可持续金融市场,将更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行业纳入可供交易的行业范围,鼓励金融机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境外投资者等多种市场主体参与交易,丰富可持续金融,衍生产品体系,充分激活衍生产品价格发现功能和金融属性,满足投资者的期限转换、风险管理的需求,提高市场流动性。同时扩充交易服务功能,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便利性,完善交易规则,规范交易秩序,增强市场的有效性。
刘金还建议,要创新可持续金融信贷产品,推进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创新预期收益抵押、股权质押等方式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绿色权益抵押质押贷款业务,为各类参与主体提供专业化的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