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从棉花帝国到茶叶大盗:从植物角度重新解读人类历史

时间:2021-06-05 10:44:02 | 来源:第一财经

1000多岁的“植物皇后”油橄榄、《小王子》里的猴面包树、长得像小鸟的鹤望兰……正在上海举行的被称为“花卉界奥运会”的花博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数千种奇花异草竞相绽放,展示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初期,‘植物猎人’会从海外带回新奇植物,他们是欧美贵族圈的红人。”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史军说,当时“植物猎人”对奇花异草的追求,不像今天的花博会主要目的是日常观赏,背后还有促进帝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比如他们想尽办法从中国获得了茶叶的种苗和种植技术,把茶叶偷带到印度,由此英国才摆脱了长期以来对于中英茶叶贸易的依赖。

从植物入手重新解读人类历史,是这些年历史写作的热门领域。史军的《植物塑造的人类史》是其中最新的一部,此前已有《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香料传奇: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等一系列畅销历史读物出版。“即便到今天,植物仍然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从植物的角度看人类历史,意味着我们对历史的解读进入新领域。”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史军 著

现代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难以与植物“共情”的人类

2012年夏天,史军在北师大做了一场名为“叶片上的中国”的演讲,主要谈竹子、水稻和黄豆如何在方方面面影响中国人的生活。

《新华字典》里带“竹”字头的汉字有365个,米饭是中国人共有的主食,更不用说人人都会喝豆浆、吃豆腐。这些植物看似普通,实际有很多可聊的故事,只不过平时不太引人关注罢了。那天的演讲很出彩,现场互动氛围也很好。演讲结束后,更多问题在史军脑海里浮现,其中一个就是:究竟是中国人选择了这些特别的植物,还是这些特别的植物成就了璀璨的中华文化?

史军再次细读了美国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的经典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里面提到的“地理因素影响人类”的观点对他启发很大。作为中科院植物学博士,也是《中国食物·水果史话》《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等科普畅销书的作者,史军突然发现,人类身体、文化、社会的演化是完全随机还是有必然趋势,答案并不只在人类,恐怕还要从被忽略的植物身上找寻。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美]贾雷德·戴蒙德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8月版

史军有个习惯,讲座开场前会提问,“大家喜欢动物,还是喜欢植物?”每次都是“动物”的声音盖过“植物”。地球上植物无处不在,已知的种类就多达38万种,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史军看来,其核心原因就在于人类选择了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

作为动物家族的一员,人类靠进食获取营养和能量。即便全裸暴露在太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人类一天也只能生产100多大卡热量,相当于不到50克大米提供的能量。另外,人类很容易理解动物的构造、生理活动、社交习惯和行为习惯,并把这些投射到自身。比如这段时间云南15头亚洲象“一路象北”迁徙,象群每有新动向就是头条新闻。之前,老虎“完达山一号”放归山林、杭州全城搜寻幼豹,同样万人瞩目。

“植物的构造和人类完全不同。作为一种滋养生物,植物主要靠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单这点,人类就很难理解,人类没有靠太阳光就能吃饱肚子的体验,无法和植物产生‘共情’。”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著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7年10月版

植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即便在情感上有一定隔阂,但回溯历史会发现,植物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超乎想象。史军说,最早探索这方面关系的,就是写于上世纪90年代的《枪炮、病菌与钢铁》,里面所用的分析方法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书中,新几内亚人土人耶利问戴蒙德:“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在这个涉及当今世界差异从何而来的问题上,戴蒙德给出的答案并非传统历史教科书上那套说辞。他认为,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道路前进,最终因为所处环境,而非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造成了彼此的不同。戴蒙德尤其强调植物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因为粮食的剩余带来了分工和阶级。

史军关注的植物种类比戴蒙德更广泛。“人类的形态、食物、文字、贸易、社会组织结构其实都是来自相关的植物,人类改变植物为我所用,而人类也被植物改变。从促使人类定居的小麦和水稻,到改变世界的胡椒和土豆,再到牵动世界贸易神经的大豆,植物的力量显而易见。”

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初期,欧洲甚至出现一个与植物相关的新群体——“植物猎人”。这个群体很有争议,有人说是冒险家,有人说是博物学家,还有人说他们纯粹就是物种强盗。比如在欧洲大受欢迎的水上观赏植物王莲,拉丁文属名是“Victoria”,与维多利亚女王同名,是“植物猎人”从遥远的南美洲运回英国的。而维多利亚时代正是英国“植物猎人”在全球搜集奇花异草,并从中牟取高额利润的黄金年代。

《植物大发现:植物猎人的传奇故事》

[英]卡罗琳·弗里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年3月版

直到二战结束后,还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发生过“粮食战争”或“粮食危机”。史军说,以植物为先导的全球市场争夺,其实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就大量输出廉价棉制品到殖民地,击垮了当地中小生产商,获得棉制品的定价权,整个运作套路和“粮食战争”如出一辙。

“以往的社会发展史,关注更多的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人或者历史事件。但今天重新审视人类历史会发现,很多大事件背后都有客观因素在影响、支撑或是推动,而不是纯粹靠某些人的主观想法可以改变的。”史军说。

中国文化里的植物基因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还从进化的角度展示了植物在人类身上打下的烙印。

谈到人类与植物性食物的“斗争”时,史军强调了火的巨大作用。在绝大多数传统研究中,火被认为可以让肉类更容易变成可口的食物。“有一点我们其实忽略了,在很多情况下,生肉也可以作为食物,甚至比烤焦的熟肉更容易咀嚼和消化。而植物类毒素恰恰是横亘在人类和能量宝库之间的厚重屏障。”

幸运的是,多数植物的防御物质都不耐高温。比如土豆中的龙葵素在210℃的情况下油炸,持续10分钟就可以将其去除40%,直接用火烤去除的速度会更快。四季豆中的皂苷和凝集素、山药中的皂苷以及芋头中的草酸钙针晶,也都可以被高温破坏。另外,在火的烘烤下,块茎中的淀粉经过糊化作用,营养也更容易吸收。这样,在动物资源有限的原始社会,火能帮助人类获得足够的植物性食物。史军认为,从这个角度说,植物毒素似乎是推进人类用火的更大动力。

史军还提了一个问题:世界上的禾本科植物超过一万种,为什么人类只选择了水稻、小麦、谷子、玉米、燕麦等寥寥数种?原因很简单,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成熟之后籽粒都会老老实实待在谷穗上。由此,它们促进了原始农业的诞生,人类逐渐过上定居生活,早期文明开始形成。

植物也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自古以来,为了更好地耕种农作物,中国的农业发展就与水利工程建设紧密相连,比如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山地的哈尼族梯田等,都需要众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中国人选择了谷子和水稻,水稻也选择了中国人。正因为水稻需要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国人才有了集体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向心力才会这么强。这是自然环境决定的民族‘底层性格’。”

史军说,如果对历史事件能从多个学科的视角去研究,就会得到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答案。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美]斯文·贝克特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 2019年3月版

《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美]玛乔丽·谢弗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19年3月版

《香料传奇: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

[澳]杰克·特纳 著

三联书店 2007年8月版

《茶:嗜好、开拓与帝国》

[英]罗伊·莫克塞姆 著

三联书店 2010年1月版

《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

[美]萨拉·罗斯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10月版

《鲜花帝国:鲜花育种、栽培与售卖的秘密》

[美]艾米·斯图尔特 著

商务印书馆 2014年1月版

《种子的胜利:谷物、坚果、果仁、豆类和核籽如何征服植物王国,塑造人类历史》

[美]索尔·汉森 著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7年1月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