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讲经济学、罗翔讲法学、刘擎讲政治学,当高校里的一些专业学科,靠着明星学者在网络平台上的影响纷纷“出圈”时,余下的哲学可能是最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之一了。
“文史哲三门学科里,哲学最难自学。”说到这里,语速很快的徐英瑾稍作停顿,有意在“最”字上加重语气。他说,百度百科上随便一搜就会发现,历史人物词条的完整度和准确度远高于哲学家。原因很简单,哲学家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息息相关,普通网络编辑搞不清楚他们的哲学思想,自然无从提供相对全面的信息。
1978年出生的徐英瑾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也是一颗学术新星,15年前的博士论文就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说到哲学,他就眼睛发亮,微圆的脸上不由自主地浮现微笑。B站上的一些演讲视频里,哪怕听众不多,他也非常投入,有时讲着讲着还会自己笑起来。
徐英瑾绝非沉醉在“形而上”的天地里不问世事。作为国内最早全面研究“人工智能哲学”的学者,如今他已不再担心人类未来会被机器打败,更担心人类在互联网的侵蚀下,由于词汇越来越贫乏而变得越来越“愚蠢”。徐英瑾决定主动走出书斋,从哲学角度解读社会热点问题,对代孕、“渣男”、传销洗脑、要不要“躺平”等话题,都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考。
《用得上的哲学: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是徐英瑾新出的通俗读物,“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让哲学理论对标具体话题,让哲学有用武之地。”
哪些是“用得上的”哲学?
徐英瑾说,既然讨论的哲学是“用得上的”,那就表示有些哲学“用不上”。
他把“用不上”的哲学分为三类。一类是佶屈聱牙、直接把普通人击晕的西方哲学史,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什么、柏拉图思想早、中、后期有何变化之类。“如果只是站在哲学史角度讨论这些文本,而不做融会贯通,今天的人就没有办法把古代哲学和当下问题加以打通。”
二是过分强调理性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提法挺火,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思维训练,甚至绘本营销只要加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噱头,销量都会大幅提升。但徐英瑾认为,这种思维高估了理性使用范围,“人非理性的一面也要特别关注”。
在徐英瑾看来,第三类“用不上的哲学”影响最大,就是无关痛痒的庸俗辩证法(不是黑格尔的原版辩证法),其中的“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等观点,都是中学教科书的内容,但被教材高度简化后容易引起误解,有时会说了等于没说,对解决问题起不到什么作用。他以一个被解聘的人的辩驳为例,按照“对立统一”这条辩证法原理,解聘者也有优点,人力资源经理也有缺点,解聘者显然就可以抬杠:“那你怎么不把自己先炒了啊?”
“用得上的哲学”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徐英瑾说,哲学家的人生道路其实很简单,从学院走向学院,日常生活经历相对较少,讲的哲学要接地气,“常识感”就非常重要,也就是要对社会现状有关怀、对痛点不回避,才能让人觉得哲学“有用”。
在《用得上的哲学》里,他通过解读乐队花车效应,谈“吃瓜群众”为何容易被忽悠,进而讲了西方政客如何通过选举操纵民意。谈完“锚定效应”如何支配第一印象,又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决定孩子的思想之锚应该抛在哪里?“这关乎整整一代人的初始印象塑造权,也关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哲学家的10种生活提案》是徐英瑾录制的另外一堂音频课,主要讲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康德等十位哲学家的思想的现代意义。录制过程中,郑爽代孕弃养事件被曝光,他也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谈代孕。从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葛主义两个角度分析了不同群体对代孕的看法后,发出警告:“这是资本文化无孔不入地进入我们生活以后的一个重要的病症。这个病症就是,所有的事情如果不把它和钱联系在一起,你几乎就没有办法来思考它了,这是很可怕的。”
人工智能的本性问题涉及哲学
徐英瑾主张学术要“用得上”,还体现在他对“人工智能哲学”的敏感。
那是2006年左右,人工智能的概念在国内知晓度还不高,无意间读到人工智能领域著名学者玛格丽特·博登的《人工智能哲学》后,徐英瑾意识到这是未来哲学应该关注的问题。
随后,他发表了很多学术成果。2013年出版的《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的对话》,是国内最早全面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哲学的著作。而在2015年出版的《语境建模》中,他试图从“语境”层面,将人工智能、语言哲学以及认知心理学进行联结,从而为计算机如何更精准地模拟人类语言提供一些哲学上的解决方案。今年,徐英瑾还将出版《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里面也有他的新思考,比如大数据带来的隐私泄露、如何把儒家思想与数据科学问题结合起来等。
有人可能会疑惑,人工智能看上去是纯技术问题,与哲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徐英瑾从不回避质疑,“回答这个问题前,要明白哲学是干什么的”。B站上有个他在腾讯演讲的视频,他对台下端坐的AI工程师们说,哲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思考大问题,澄清基本概念。“所谓大问题是指极具基础意义的问题,比如数学哲学家会追问数学家面对的‘数’本性为何,物理学哲学家会追问物理学家研究的‘物质’本性为何。”沿着这个思路,人工智能涉及的很多本性问题,同样属于哲学思考范畴。
徐英瑾告诉AI工程师们,事实上,人工智能在创始期就和哲学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1950年,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发表论文《计算机和智能》,提出著名的“图灵测验”,而这篇论文,正是发表在英国哲学杂志《心智》上。
“人工智能研究应该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甚至进化论这些不同学科视角统一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从计算机的角度看问题。”徐英瑾认为,一个好的人工智能研究,要在像人和像机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点。平衡点怎么找,需要人工智能专家提出一些哲学假设,“这些哲学假设都将关系到人工智能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工智能研究骨子里就是带有哲学气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