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记者观察|疫情挑战供应链,属地化如何破解中企“出海”风险?

时间:2021-07-07 19:45:36 | 来源:第一财经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海外业务较重的中资企业面临着供应链和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他们是如何化解的?

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2019-2020》称,我国“走出去”企业当前面临的发展环境非常复杂,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国际基础设施投资热度减弱,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建造属地化平台,实现在该地区业务的不断发展。

上述报告还表示,“走出去”企业可以通过与当地公司合作来获得技术、资质等方面的准入资格,形成当地化的业务支持,来应对问题与挑战。不少企业已经开始探讨通过兼并收购当地企业,实现属地化发展,逐步适应市场特点和要求。

在近日举办的“上合组织20周年: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交流活动”上,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杰元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疫情期间,诸多“走出去”企业受海外疫情影响颇重,企业实现属地化发展迫在眉睫。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走出去”企业面对的问题是本土员工比例较低,企业应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以实现海外业务的不断发展。

“走出去”企业属地化过低问题显现

回忆起疫情对公司在塔吉克斯坦业务影响时,张杰元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2020年,我们的产量下降不是很大,但由于我们将收入都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向塔吉克斯坦政府缴纳税收、支持抗疫,使得我们当年利润很少。”

张杰元表示,疫情让他意识到中资企业在海外的业务正面临两大风险:其一,矿业、制造业等行业的供应链与产业链过长,所面对的国内外政经风险过高。其二,与业务所在国的本土化融合稍显不足,在应对“黑天鹅事件”时稍显乏力。

在供应链问题上,他表示,由于国际航运受阻、人员往来停顿,一些由国内发出的订单、原材料无法及时运出。由于产业链过长,公司海外业务很容易受影响。

张杰元认为,目前很多中资企业属地化做得不够好的原因在于,本地化员工占比过少,公司在当地招不到合适的工人。“但实际上,当地并不缺乏劳动力,还有很多当地员工因失业而到国外打工。招工难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地工人的技术能力欠缺。”他表示。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海外区域总经理徐钢对企业属地化程度过低的现象感受颇深。他称,一些国家吸引外资的目的是希望增加财政税收、提高人员就业,借此发展本国经济,如果“走出去”企业的本土化做得不够好,不仅无法获得优质客户,也难以赢得当地政府与民众的认可。

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是属地化关键

张杰元认为,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创立中外合作园区可以提高企业属地化程度。

“其中,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是属地化的关键。”张杰元说道,“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联合中国的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在塔吉克斯坦当地的冶金学院联合创办职业技术学校,使我们的大部分工种都能够属地化。这不仅减少了人员动迁所带来的风险,增加了企业效益,降低了企业成本,同时也会对该国的就业起积极作用。”

“培养当地技工虽然挑战很大,但是我们需要有耐心,教会工人慢慢掌握技能。”徐钢表示。

同时,张杰元认为,在驻在国建设立中外合作工业园区,也可以提升企业属地化程度。“以我们公司的业务为例,我们想把矿业资源类的企业转型为资源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如提炼其他金属材料,并向首饰业延伸。这可以增加高端就业,也可以增加当地政府税收。”

商务部在发布的《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报告2020》中称,截至 2019年末,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的经贸合作园区累计投资350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3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32万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生动实践。

不过,张杰元也对第一财经记者坦言,在推进“走出去”企业属地化建设方面,目前仍存在一定程度挑战。其一,随着本地化员工占比提高,可能面临管理员工相对困难的问题,公司也在考虑如何更高效地管理海外员工;其二,在建设海外园区方面,由于疫情仍未完全消退,一些计划在海外发展业务的企业还在犹豫观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