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芯片产业与供应链非常紧张,华米芯片自然也或多或少会受一些影响,但影响不大,因为目前产能欠缺的主要是老工艺——如130纳米、180纳米的老工艺,而55纳米、40纳米、甚至22纳米至10纳米的芯片产能情况都还好。”行业“缺芯”大潮中,华米科技硬件技术副总裁赵亚军在采访中如是陈述芯片对华米硬件产品的影响。
去年9月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华米创始人黄汪透露了华米在芯片自研方面的布局,近日,华米终于公布自研芯片黄山2S,以及自研操作系统Zepp OS。黄汪表示,从2014年参与小米手环第一代的研发到目前华米智能手表做到全球前四,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要把一个智能手表、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智能手环做到非常好的用户体验,在全世界都没办法找到一个特别合适的芯片搭配特别合适的操作系统,组合到一起实现目标功能,因此,黄汪称,必须自己做芯片、自己打磨操作系统、自己做算法。
华米芯片团队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年底,2017年正式开始启动,初衷就是为了保障在手表手环等硬件产品上运行算法的效果,比如实时进行健康提醒。在芯片底层架构的选择上,黄汪称,当时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选择已经很成熟的ARM架构,但他还是拍板选择了RISC-V,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RISC)原理建立的开放指令集架构(ISA)。与大多数ISA相反,RISC-V开源采用宽松的BSD协议,可以免费用于设备中,允许任何人设计、制造和销售RISC-V芯片和软件。
除了工艺制程外,赵亚军表示,目前华米约有4000片晶圆,能够满足一年一千多万部的手表出货量。华米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进一步解释称,目前切割晶圆已属于成熟工艺和技术,另外华米黄山系列芯片采用55纳米制程工艺,也已相对成熟,良率在95%以上。但具体到目前华米芯片具体的光刻机合作方,华米并未具体透露。
同时进行三方面技术自研投入也给公司层面带来很大压力,黄汪也表示,不管是操作系统、芯片、还是人工智能的算法投入,研发费都非常高,对于华米这个不算特别大规模的科技公司来说,是巨大的压力,而财报上的研发支出与成本周期,也是非常大的压力所在。
2021年5月13日,华米公布2021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营收11.47亿元,同比增长5.4%;归属于公司的调整后净亏损2905万元,去年同期盈利2550万元,为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季度亏损,当日华米股价跌13.25%。财报显示,高额研发及经营费用是华米亏损的主要原因,一季度华米研发费用1.52亿元,同比增长28.7%,占总收入的13.3%,高于去年同期的10.9%。华米方面表示研发费用的增长主要归因于员工更高的工资和工资成本。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华米已在研发活动中控制了费用,并将在2021年取得成果。
经营费用方面,其一季度费用高达3.08亿元,同比增长37.6%,占总收入的26.9%,高于去年同期的20.6%。华米解释称,公司在新产品开发和全球市场扩展方面的投资导致了经营费用的增加。自2020年三季度起,华米已经制定了新的费用控制措施,最近两个单季度的运营费用在环比下降。未来,将继续控制费用,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虽然压力重重,但智能设备的前景较为明确。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指出,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创出历史记录为5.27亿部,同比37%。Strategy Analytics执行总监认为如果目前的增长趋势持续,全球可穿戴设备的销量将在2030年前超过20亿部,将超过智能手机的销量,增长空间巨大。
即便如此,但行业头部市场仍由巨头把持,从2017至2020年,占据的可穿戴设备排名前三位分别是苹果、小米、华为。2020年,前五名的市场份额共占67.1%,分别是苹果、小米、华为、三星和Fitbit,华米自主品牌的市占率被归于“Others”当中。
对于来自巨头层面的竞争,黄汪在采访中表示,华米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最后选择定位在健康、且要把产品的垂直整合做深做透,也正因此,华米自研芯片与操作系统,并做到掌握一系列的人工智能算法。黄汪对未来的期望在于——如果把“健康”这件事做透,将华米健康APP安装在所有手机巨头硬件端,便将成为用户与手机厂商们共同的主动选择,但这条路显然还需要走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