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已竞相公布“碳中和”时间表。
其中,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日本则计划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尽管国情不同,面对实现“碳中和”的共同愿景,中日两国在这一领域有多少合作的空间?
近日举办的第四届上海交大“创新与共创”中日企业创新合作论坛,就聚焦“东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新能源”。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在主旨发言中提到,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能够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依托能源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从国家层面而言,面对世界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问题,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诉求,使合作与交流成为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会的日方企业均认为,在全球追求供应链的碳中和化这一新形势下,企业所处环境将发生重大改变,今后企业营商活动的关键会侧重于实现低碳化和经营发展两者兼顾。由于日本在氢能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与会日企希望,随着中国企业在世界绿色相关市场日益崭露头角,双方企业能通过合作,为全球尽早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创新型力量。
氢能利用
为落实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日本政府去年12月出台了“绿色增长战略”,规划了14个重点发展领域的路线图,并建立了一个约2亿日元规模的绿色基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化。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路线图中,日本政府化较大篇幅详细介绍了氢能在未来日本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
日本缘何对氢能情有独钟?
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让日本警醒,依靠石油做主要能源很容易被“卡脖子”,更何况日本并不是个产油大国,于是,以氢能、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作为日本政府“阳光计划”的一部分被广泛研究。
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氢能有何优势?氢能属于“环境友好型”能源,燃烧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且氢能可以从化石燃料到风能或阳光等各种资源中再生产,并可以从任何地方进口,这都是其他可再生能源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正因如此,氢能在一众可再生能源中脱颖而出,迅速占据日本新能源战略的主导地位,使得无数日本企业和研发机构对氢能的研究趋之若鹜。
2011年福岛核事故也加快了日本的氢能发展进程。2017年,日本公布了“氢能基本战略”,旨在创造一个“氢能社会”。日本由此成为国际社会中第一个制定氢能战略的国家。该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氢能与其他燃料的成本平价,建设加氢站,替代燃油汽车(包括卡车和叉车)及天然气及煤炭发电,发展家庭热电联供燃料电池系统。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北京事务所代表梁骁认为,氢能利用在“碳中和”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实现高效的能源利用、多样化的能源采购,同时强化产业竞争力。
他根据日本社会多年来在氢能领域研发的经验表示,如今,日本已对氢能的制造、储运等全产业链进行推进。
不过,在多年的实践中,梁骁表示,日本的氢能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氢能从哪儿来、如何储存及运输等问题。此前,日本已成功尝试从文莱、澳大利亚进行海外制氢,再长距离运输的实践,尝试打造国际制氢产业链。
中日如何合作?
梁骁所在的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北京事务所自1995年成立以来,已促成的中日合作项目达100多个。其中包括26个节能项目、20个清洁煤项目等。
在氢能合作方面,第一财经记者从NEDO得到的信息显示,NEDO如今也为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就氢能合作“牵线搭桥”,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陕西省、山西省、辽宁省、浙江省等,涉及氢能运输、氢能储运、氢能与柴油混合发电等。上述项目均已在调研阶段。
日本恒宽资本创始人、日中金融协会理事、常务副会长宫里启晖则通过对比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勾画出日中两国在利用氢能源领域尤其是绿氢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日绿氢合作有四条潜在路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技术革新,降本增效;需求挖掘,场景多样化以及协作共赢。
宫里启晖通过对比数据表示,与日本此前尝试的从澳大利亚、文莱远距离运输氢能的举措相比,假以时日条件成熟的话,从中国沿海城市向日本运送氢能的成本,可以做到澳大利亚的一半。他相信,未来中日一定能通过合作,降低制氢、储氢的成本。
根据日本政府2017年制定的“氢能基本战略”,氢气的零售价目前约为100日元/Nm³(标准立方米)。
到2030年,该价格将降低至30日元/Nm³,供应量达到30万吨;到2050年,降至20日元/Nm³,供应量提升至1000万吨。这就意味着未来,日本将诞生一个千亿规模的氢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