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个大喜的日子,也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经过近十年的准备,全国碳市场终于开市了。”今天(16日)中午,原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杜少中曾任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原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等职务,是我国最早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和碳市场建设的重要人物之一。
今天上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截至当天收盘,碳配额最新价为51.23元/吨,涨幅为6.73%,均价为51.23元/吨。当天最高价为52.80元/吨,开盘价48元/吨也是当天最低价。交易总量410.40万吨,交易总额为2.1亿元。
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2200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杜少中介绍,我国碳市场建设是从地方试点起步的。从2011年10月以来,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等地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地方试点从2013年6月陆续启动交易,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16日,原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摄影/刘跃辉
“碳减排的问题也是环境问题。”杜少中说,碳排放权交易与排污权交易、节能量交易、水权交易是“十八大”确定的“四大交易”。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上升为建立“四大交易”制度的高度。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把碳市场建设提上日程,特别强调“十四五”时期是碳市场建设的重要窗口期,也是攻坚阶段。
杜少中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中,交易中心落地上海,注册登记系统设在湖北,北京做自愿减排。“希望这样格局的碳交易市场能够比较好地运行起来。”他说,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让碳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用碳交易的办法,解决碳排放、碳减排和碳达峰、碳中和的问题,这还是一个新事物,很多人还不太理解。”杜少中说,全国碳市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有助于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同时也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他说,未来,全国碳市场范围将逐步扩大,最终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行业。
“碳市场的开启,其实也有助于让公众了解碳排放、碳减排,如何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减少碳排放。”杜少中表示,碳市场与每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有碳足迹,可以依托目前已经建立的各种数字化平台,积累碳排放量并取得相应的认证,未来也可以到碳市场上进行交易。
“这也意味着,对于公众来说,碳减排的过程既是贡献,也是收获,但这有待于碳市场的进一步成熟。”杜少中说,在碳减排中,公众参与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消费倒逼生产,推动企业碳减排,同时监督并参与政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