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专访洪泰基金董事长盛希泰:科创时代的投资“密码”

时间:2021-07-21 13:44:31 | 来源:第一财经

以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经济创新,是科创板肩负的两大使命之一。2021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满两周年。两年来,科技投资领域有哪些变化?投资人有什么新的“方法论”?

第一财经记者近日专访了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盛希泰。创立洪泰基金之前,他曾任华泰联合证券公司董事长等职。

他眼中的科创板有什么作用?有哪些改进空间?科创时代,他如何选企业、如何选人?他的“黑名单”“白名单”都有哪些?他如何破解“一二级倒挂”难题?在本文中他都给出了详细解答。

盛希泰

两年再出发

第一财经:开市两年来,科创板运行平稳,申报和上市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在你看来,科创板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盛希泰:资本市场是大国的基础设施,是战略重器。设立科创板,使得优秀的科技企业可以留在境内资本市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科创板开通之后,确实推了一批企业上市。以前要求必须要有利润,现在没有利润也可以上市。

从发行制度改革角度来看,科创板实施注册制之后,创业板也试点了注册制,未来全市场也将实行注册制。

第一财经:两年对一个上市板块而言,时间并不算长。对科创板的进一步提升,你有哪些建议?

盛希泰:科创板的五套上市标准是有先进性的,更加多元、更加包容。不过,在注册、交易等环节仍有改进空间。

以前的企业排队上发审会阶段比较拥挤,科创板实行注册制后,证券交易所负责审核公开发行证券申请,现在企业积压问题又出现在了排队注册阶段。

交易方面,目前大概有60%以上的上市公司跌破发行首日收盘价,接近44%的上市公司每天交易量不超过200万股。

建议再论证对投资门槛50万的设置,因为如果门槛下调的话,投资人开户可能会增加几倍。资本市场也是市场,市场就需要买卖,市场的核心是流动性。

科技企业“更好投”

第一财经:我们说起科技企业投资,往往会说“投资长、风险高、回报高”,你为何觉得科技企业“更好投”?

盛希泰:跟一般企业相比,科技企业其实更没有风险。因为它有科技门槛。它不是模式创新,科技创新本身就有门槛。一是有专利,二是技术水平强,比纯模式创新的企业已经好很多了。

第一财经:有那么多好的科技企业可以投么?你怎么找到那些质地又好、价格又没有太贵的标的?

盛希泰:好标的肯定还是很多的。市场不缺钱,也不缺好的企业。问题是钱怎么找到好的企业。

其实只要是在这个行业,比如投资人,他自然就知道企业在什么地方。比如医疗领域,哪几个圈子、哪几所高校,谁会出来创业,还是很清晰的。

我们很重视研究,没有研究驱动,投资不可能成功。我们每个月会开一次投资例会,展示研究成果以及关注的行业,大家都听得出来推的项目质量好不好。

“选人”是关键

第一财经:你怎么判断一家科技企业值不值得投?

盛希泰:首先得有科技含量,还要看科技含量体现在什么地方。

有了科技含量,有了专利,还需要通过一个优秀的CEO把专利产品化,能够被市场所接受,才有可能成就一个伟大的科技企业。

第一财经:所以你其实是选人?

盛希泰:选人肯定是第一的。

有两种逻辑。一是因事找人,我要干这个事,再去找人,这种情况可能不一定成功。第二种是因人找事,我有合适的顶尖人才,我要干这个事,可能是能干成的。

看看上市公司的招股书里,都有一张企业历史沿革表,可以看到这个企业是怎么来的。

一般一家企业上市需要十年,从起步到上市成功,企业早就变了。模式是什么,落地场景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客户是哪类人群,针对哪个地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人是核心。

从科技本身而言,专利能不能落地,技术能不能转化为商业机会,都需要人的智慧。

第一财经:他必须有科技背景么?很多投资人会强调企业具有“科技基因”。

盛希泰:那倒不一定,科技基因只是一个方面。如果一个人在科技方面真牛,那他可以做首席科学家。

CEO是有特质的一批人,他不一定是科学家,但他要拥有的运营能力、掌控力,使得他可以跨业经营。

不过,如果CEO本身很懂技术,我们会更愿意投,因为他跟CTO的衔接会更加紧密。CEO的思想和路径,CTO能很快听懂并实施出来。

第一财经:有什么人,你是坚决不会投的?

盛希泰:不专注的人是不可以的,比如朋友圈都是风花雪月,整天混圈子,这样的人我认为很难成事。

不能自我突破的人也不可以,不敢跨界,不敢尝试,做CEO也不能成功。

第一财经:连续创业者和一次性创业者,你更喜欢哪一种?

盛希泰:任何行业要成功都需要找到核心的打击点。连续创业者往往有试错的机会,连续创业者未必就比一次性创业者成功的机会高很多。

有的人可能一辈子找不到突破点,连续尝试连续失败也是有的。

投资,更是投时代

第一财经:人选对,还得选对行业。从行业来看,洪泰基金的投资主线是大科技、大医疗、大消费,为什么选这三个方向?

盛希泰:投资投的就是时代。过去三十年,技术研究的迫切性没有那么明显,但最近三五年,迫切性上来了。

原来大部分人不知道什么是芯片,什么是半导体。是华为教育了我们什么是芯片。再比如新材料,新材料目录里面的大部分都需要依赖进口。我们需要补短板,这种决心是巨大的。

我们有的领域也是不错的,比如人工智能就已经很领先,但芯片、新材料等方面,确实需要技术创新,这些就一定是未来。

第一财经:选择“大医疗”的原因又是什么?

盛希泰:到现在,全世界最牛的50家制药企业里,中国只占了4家。根据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PharmExec)评选的2020年全球制药企业50强排行榜,只有云南白药、中国生物制药、恒瑞医药及上海医药4家企业上榜。

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只占8%,这跟我们GDP占全球17%是不匹配的。而且疫情出现,也让我们再次感觉到医药医疗的重要性,包括疫苗研制、医疗器械等领域。我们一定要攻关,一定要原创,这是方向。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对健康的需求大大提升,医疗产业需求非常大。

第一财经:选择“大消费”是基于什么背景?

盛希泰:消费会不断升级。中国人口体量大,层次多,不同需求千千万万。再加上新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他们的消费习惯、消费意识都不一样。很多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每个阶层的消费行为和趋势很不一样。比如00后喜欢什么,肯定跟70后、80后、90后不一样。00后现在进入大学,未来将成为消费最核心的群体。

近几年传播手段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抖音、快手这类传播手段出来之后,消费比较容易触达用户。

我们在消费领域划分很细,但总体而言,我们就是投一线,投消费领域非常前沿的企业。

一级“抢单”,二级“倒挂”

第一财经:股权投资两个退出渠道,并购和IPO,你会怎么选?

盛希泰:并购和IPO都是常见的退出渠道,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有时候是企业家不想被并购。中国人的文化里有一种“宁当鸡头不做凤尾”,创业者更倾向于自己上市。我们尊重创业者的选择。总的来说,IPO是最被看好的退出途径。IPO往往是“名利双收”的。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有时通过并购退出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第一财经:现在是不是形势不同了?我们看到很多企业上市第一天股价就是历史最高点了。

盛希泰:你说的太对了。这是最近两三年一个很大的变化。实际上从2019年WeWork上市失败,包括小米、美团等都曾跌破发行价。在一级市场,企业经过A轮、B轮、C轮、D轮,都E轮、F轮了,还上不了市,就变成击鼓传花。

一旦进入二级市场就不一样了,二级市场因为透明度高,价格相对一级市场往往更加公允,企业IPO后反而可能出现价格倒挂。

现在一级市场非常疯狂,都在“抢单”。但我坚持认为,企业得盈利,企业得有未来。永远亏损根本不是盈利模式,它就没有盈利模式,这种企业就不能投。

我们这些年没有踩到大坑,就是坚持几个常识,事出反常必有妖,不合理的事不能干。企业必须盈利,收入减成本等于盈利,这也是常识。

第一财经:所以,我们只能接受这种“倒挂”?

盛希泰:整个二级市场价值中枢下沉是趋势,投资回报预期下降是趋势。估值本质上是投资回报预期,不可能永远是30倍、50倍甚至100倍市盈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按照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A股价格并不低。

以投资改变世界

第一财经:你从投行家到投资人,思维方式上最大的改变是什么?从助推“伟大科技企业”的角度,哪个角色更能实现?

盛希泰:从卖方思维变成了买方思维,而卖方的深度跟买方的深度没法比,尽调深度不一样。

卖方是帮着别人卖股票,把钱收回来,动作就完成了。买方不一样,投完只是第一步,把钱收回来才是完成,时间也是很不一样的。

另外,跟初创企业一起成长,给企业注入了资源,倾注了心血,有一天看到它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企业,是很有成就感的,因为投资的力量它成功了,这和投行的思维很不一样。投资人,我觉得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此。

我们就是要干好三件事。第一,我们自己孵化上市公司。第二,通过投资企业实现自己的理想。第三,通过投资这些企业改变世界,改变未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