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了《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试点方案》之所以受到业内关注,主要由于医疗服务价格直接影响到14亿人民群众,787万医务人员和5万多医疗机构,涉及每年数万亿的利益规模。
《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希望通过3至5年的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验。到2025年,改革试点经验将推向全国。
国家会首先遴选5个城市,重点围绕总量调控、价格分类形成和动态调整、监测考核等机制开展试点。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组织参与试点。据业内人士透露,其所在地医保局正在申请医疗服务价格的改革试点。
价格项目是医疗服务收费的基本单元,一直是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早在2016年,国家就已经提出了“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要求。同年,各地开始配合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控制公立医院药耗采购成本。
现阶段,部分医疗服务项目收费过低或过高的现象仍旧存在,且亟待解决,医生直言门诊诊疗费用、治疗费用该提升。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有公立三甲医院的门诊挂号中普通号仅为12元,副主任级别为22元。由于医生收入为固定工资,挂号费和临床上的具体操作多少并不影响医生实际收入。包括胸穿、骨穿等检查项目,涉及到人工费用的部分,不会计入个人工作量的考核范畴。
长期以来,治疗费价格严重偏离实际的劳动成本,无法体现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此次《试点方案》最先调整的应该会是治疗费的价格。例如,大抢救收费60元,需要多名医生护士前后治疗一个多小时,从价值上来看60元很难涵盖住抢救成本。”有医疗产品行业资深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同时,也有医生反映部分专项检查有收费较高的现象,例如神经内科的某项量表,实际上这类量表可以自行免费下载、评估,但就医时会要求患者在医院收费操作。
“方案出来后,在发展改革委实施价格改革、进行价格调整后,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从而保障各项政策的落实。实际上,民营医疗机构几年前已经改革,放开了定价。”地方市场监督局工作人员表示。
一直以来,薪酬制度改革都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核心,也被认为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上述行业专家认为,一般医院的薪酬改革增幅30%是上限,医务人员薪酬实现价值回归后,医务人员薪酬具体提升多少直接考验的是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在资深临床分析师吴亮看来,医生收入理应增加,尤其是应该多做疾病筛查、风险控制、病人教育、疾病管理类临床活动。吴亮同时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美国质控标准中的“三十天返院率”就比较科学,这个标准综合考核医院各临床学科的服务质量、医疗、护理、康复,甚至家庭护理等各学科协作。如果疾病管理不善,会有较大概率再次急性发病入院。
8月3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从调研的情况看,各地近两年重点提高技术劳务为主的诊察、手术、护理、中医类服务价格。近期发布的一些专业调查报告也显示,公立医院年均现金薪酬已经高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要避免将医务人员薪酬与项目价格、创收能力直接挂钩。
当然,要保障方案的具体落地,还需要一系列软硬件供应商的服务支撑。《试点方案》出台将利好帮助医院开展精细化运营的企业,例如国新健康、东软集团、东华医为、卫宁健康、北大医信、万达信息等。
对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较为了解的业内人士表示,该文件对DRGS、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环节都会产生影响。现如今,医院做成本核算时会单独计算DRGS的科室成本,做得好的会与绩效直接挂钩。据记者了解,有企业已经研发出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类)成本核算和DRG薪酬绩效管理相结合的精细化方案。
不过,医疗服务价格的执行也将存在几大难点,上述行业专家提到,定价缺乏依据、利益点难平衡、医保物价部门审批的不确定性等都将是该方案的执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