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六部门主办的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旨在展现先进典型,宣传“最美”、学习“最美”、致敬“最美”。他们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需要解决的短板和弱项,奋发图强,知难而上,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支撑力量。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浩长期从事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实地调研工作,认识到动态评价水资源的重要性。王浩带领团队展开数值模拟,逐步发展并创立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同时将前沿理论与我国治水实践紧密结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后,王浩带领团队研发的预测预报、计划调度和水力控制等模型在中线、东线实现了业务化运行,支撑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常规和应急调度管理工作,为构筑国家水网做出了贡献。
李建斌——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重大专项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建斌长期致力于盾构机技术创新和管理,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产业链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李建斌及其研究团队在2008年研制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中铁一号”土压平衡盾构样机,实现了我国复合盾构机从无到有,填补了我国在复合盾构机制造领域的重大空白。2020年6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大直径敞开式硬岩掘进机“云岭号”下线,可让隧洞施工效率提升3到5倍,解决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岩爆、突泥、涌水”等难题,再次刷新了国产硬岩掘进机直径纪录,标志着中国隧道掘进机研发制造高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如今中国的盾构机已经走向世界,位列国际盾构技术的第一梯队。
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李德仁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发明国际知名的“李德仁方法”,推动了中国测绘业走向世界。他提出“3S集成”(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理论获得国际认可,这一成果实现了天空地一体信息化移动测量的历史跨越。
陈庆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固废工程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陈庆平一直潜心研究垃圾无害化处理,通过大量原创性试验,研制出垃圾气化子母炉和垃圾裂解炉。在医药废弃物无害化处置,这些设备能满足医疗垃圾不出医院即可处理的要求,并配套锅炉和尾气处理系统,实现资源综合利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陈庆平奔赴武汉协助处理医疗垃圾,他带队在前方精细安装设备,协助建设雷神山医院医疗垃圾无害化气化裂解处理车间,为抗疫做出了独特贡献。
陈学森——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陈学森从事落叶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已有39年,39年的不断求索中,他先后选育出了20多个果树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在众多成果中,他选育的“山农酥”梨优质、个大、耐贮、极晚熟。山农酥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单个梨最高卖到了五十元,实现了技术成果向上千万元的市场收益转化 。正是这项上千万的“专利”技术,陈学森却免费送给果农们用,将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作为一生事业。
易志坚——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
易志坚提出了沙变土的设想, 通过颗粒物质的约束,实现沙子到土的转变,把“沙子土壤化”技术带到乌兰布和,让力学治沙成为现实。随着治沙技术的迭代,新的治沙模式围绕生态修复展开。沙子土壤化技术能够改变沙子的本质,实现生态修复的目的,为生态治沙增汇,其固碳效益很高,具有一定意义。
黄立——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黄立带领团队成功研发高性能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攻克了红外探测器核心技术难关,填补了国内空白。
薛禹胜——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名誉院长
薛禹胜坚持自主创新,攻克了多个世界性难题。他主持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套特高频继电保护装置,发明的扩展等面积准则(EEAC)方法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量化分析方法,成功应用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四川二滩水电送出等重大工程。薛禹胜还主持研发了电网广域测量分析保护控制系统(WARMAP),该系统于2006年在华东电网投入运行,目前该系统已覆盖我国4/5的省级以上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