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方面,国际社会的表现能打几分?
10月19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 “疫情反思:公共卫生的短板疫情”分论坛上,世界卫生组织(WHO)荣誉总干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创始院长陈冯富珍表情严肃,有太多的想法要与公众分享。她指出:“(在疫情前)我们安于现状,根本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 而在疫情后,国际合作又严重缺失,她对此感到十分失望。
作为WHO的前任总干事,她表示,WHO需要得到所有成员国的支持,成员国的立场应该是根据科学和证据,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利益。
对于全球公共卫生的未来,陈冯富珍提出三点,首先是要加强公共卫生的优先程度,在这一领域需要进行长期投资,增强卫生系统的韧性,以备不时之需。其次是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针对国际间的不公平现象。
她最后指出,全球的健康卫生议题关心的并不仅仅限于传染病,还有更加宏观的议题,她特别提到了当前的粮食危机。她说,疫情叠加物流和气候等因素,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全球食品供应链受到了颠覆性的创伤,这需要全球民众一起携手应对。
对于如何更好地完善国际公共卫生体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邵一鸣也在分论坛上提出了他的观点。
他表示,需要严格全球的监测体系,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监测体系哪怕再好也是不够的,现在的经验表明需要的是全球监测体系,要走在病毒前面,而不是被动反应。
对于如何建设这样的监测系统,邵一鸣表示,WHO可以起到核心作用。他说有必要建立“国际卫生快速应对队伍”,二战之后联合国快速建立了维和部队,在维持和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的危险不仅仅来源于战争,也来自于环境、病毒、疫情,因此我们的确需要卫生的维护安全队伍。
最后,他表示,全球层面上的共识建设也很关键,“每一场疫情都像房子着火一样迫在眉睫。”邵一鸣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示,现在我们生活在地球村中,一个房子着火了,会殃及其他房子,然而在这场疫情中,很多人却没有看清这一点,各国各方存在着各种争斗,没有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抗疫上,“所以我们太需要这种共识建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