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碳汇造林项目地、山村农家院,到浙江沿海地区的造林项目支持平台,再到福建国有林场和“森林生态银行”。
连日来,“2021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自然守护类别”的评委们实地考察入围项目,寻找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解决方案。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必须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自然守护类别评委、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说。
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于江介绍,今年各地申报“2021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参评项目中,接近三分之一是自然守护类别的,展示了各地丰富多样的应对气候变化、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多种解决方案。
青海省湟水规模化林场碳汇造林项目的部分林地。摄影/章轲
这里的林业碳汇卖给了壳牌公司
10月18日下午,青海西宁湟中区孔家村,护林员张荣山站在小山坡上巡视着茂密的林子。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我在这里巡护7年了。看着树干一年比一年粗,山一年比一年绿。”
张荣山每个月能拿到的巡护报酬有1800元。在当地,像他这样穿上巡护服、挂着管护员胸牌的农民为数不少,大部分家庭每户都有一位护林员。他们有自己的田地,但大部分时间都是进山巡护。
张荣山等护林员守护的,其实是“青海省湟水规模化林场碳汇造林项目”,这是我国西北地区首个基于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造林碳汇项目。
青海省林业碳汇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仪律北介绍,该项目总面积为58.4万亩,约9亿元资金全部来源于政府财政。500名生态管护员每年工资总支出约150万元,预计整个项目计入期内(100年)碳汇总收益约10.8亿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20%。
仪律北介绍,这一项目本着“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科技支撑、稳步推进、合作共赢”的思路,于2018年成立了青海省林业碳汇服务中心,项目参与方涉及青海省各级林草局、湟水规模化林场、林业生态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村集体、农户、碳汇买家和咨询公司等,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汇价值。
据测算,项目实施后,当地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30%提升至2020年的36%。项目还提供了3.5万个工作机会,参与整地、栽种、浇水等造林工程的农民人均增收超过1.2万元。
仪律北介绍,该项目首期核证二氧化碳减排量共计25.46万吨。作为第一笔基于碳核证标准的林业碳汇,已于去年5月交付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这也是迄今为止青海省规模最大的林业碳汇项目。这一案例被亚洲开发银行收入今年6月出版的《亚太地区应对气候变化100个行动案例》。
马广仁表示,“青海省湟水规模化林场碳汇造林项目”在森林资源保护、运营管理、增值变现等方面具有创新性,改变了传统公益林建设“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只有投资没有收益”的现状,为高海拔地区碳汇造林项目的开发树立了示范标杆。
“手机种树”改善了远方的生态环境
蚂蚁森林公益项目,也是“2021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自然守护类别”的评委们实地考察项目之一。
2016年8月,蚂蚁森林在支付宝上线。每个人的低碳行为在蚂蚁森林可计为“绿色能量”。截至目前,接入蚂蚁森林的低碳场景超过40种,涵盖绿色出行、减纸减塑、线上办事、循环利用等多个方面。每个人的“绿色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申请在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生态亟需修复的地区种下一棵真树,或者在生物多样性亟需保护的地区“认领”一平米保护地的保护权益。
蚂蚁集团社会公益及绿色发展事业群总裁彭翼捷介绍,这些生态环保项目主要由蚂蚁集团向公益机构捐赠资金,各公益机构组织实施单位负责种植、养护、巡护等,并由当地林业、生态环境部门进行业务监管。
截至今年8月,蚂蚁森林已带动6.13亿人付诸行动,累计产生“绿色能量”2000多万吨。这相当于全国汽车停驶50天,相当于节省了全国一天的用电量,或少用了4万亿张A4纸,这些纸连起来可绕地球赤道3万圈。
10月20日,两位工作人员从蚂蚁森林的种子墙前面经过。摄影/章轲
此外,蚂蚁森林5年来还为项目地农户累计创造了238万人次的种植、养护、巡护等就业岗位。这些农户在改善家乡环境的同时,也通过蚂蚁森林劳动增收超过3.5亿元。
有专家表示,通过蚂蚁森林“手机种树”的方式改善远方的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已获得广泛认可,成为中国带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典型案例。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蚂蚁森林2016-2020年造林项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显示,蚂蚁森林所创造的生态效益和生态价值包括防风固沙、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方面,GEP已超过113亿元。
自然守护类别评委、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表示,蚂蚁森林的这一公益项目,本质是用企业捐资激励公众低碳,既防治了荒漠化,又倡导了个人减排,具有很好的示范推广价值。
“一元碳汇”帮你实现碳中和
撑着雨伞行走在福建顺昌县的林间,空气清新、林木翠绿、高大茂盛。这里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森林覆盖率达80.55%,被誉为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这里“生态高地”与“经济洼地”并存。“均山到户”在激发林农积极性的同时也造成了林权分散,顺昌县76%以上的山林林权处于碎片化状态,导致森林资源规模化经营水平低、森林质量提升难、森林资源变现难等问题,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
到了2018年,第一轮林改分山逐年分批到期,“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难题亟待解决。顺昌县国有林场场长、顺昌森林生态运营中心负责人赵刚源介绍,从2018年起,顺昌县开始了“森林生态银行”的试点。
这项探索的大致思路是: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采取“分散式输入、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的模式,搭建资源开发运营管理平台,将分散、零碎的林业资源规模化、集约化整合,由国有林场实行专业化运营增值,让林农获得长期持续稳定的收益,从而打通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通道,实现森林增绿、林农增收、集体增财的多方共赢。
赵刚源介绍,“森林生态银行”立足农村劳动力现状和从业意愿,推出了赎买、股份合作、租赁、托管等单一或组合方式,与林农、村集体开展合作经营。比如,急需资金、无经营意愿的林农、村集体,可以通过林木所有权和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获得收益;有共同经营意愿的林农、村集体,流转部分林权获得资金,剩余部分林权(不超过30%)入股投资,按比例共负盈亏;无力经营森林且不愿合作经营的林农、村集体,可将林地、林木委托经营管理。
10月21日,福建省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柜台。摄影/章轲
数据显示,通过“森林生态银行”三年的运营,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累计已完成收储林木林地面积7.62万亩,其中赎买商品林6.04万亩,股份合作、林地租赁及托管等共1.58万亩。
整合后的林地上,专业部门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同时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发展林下种植紫灵芝、三叶青、铁皮石斛等乡土道地药材,带动产业发展和林农致富。
“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的办法,让林农们尝到了甜头。赵刚源称,“森林生态银行”惠及涉林企业、林农2414户,与“森林生态银行”开展合作的企业、林农的林地收入普遍增幅在30%以上。
在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第一财经记者通过手机扫码,支付了6元后,认购60千克的碳汇量,认购资金将用于支持顺昌县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
顺昌县国有林场总经理、林业高级工程师詹旋常介绍,这是顺昌县在全国首创的“一元碳汇”试点项目。从脱贫村、脱贫户的碳汇林开发破题,将碳汇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碳汇量,通过微信小程序扫码方式,以1元10千克的价格向社会公众销售,可用于抵消个人或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认购者还能获得一张《碳中和审核证书》。
截至目前,“一元碳汇”平台共有1825人次认购了4341吨的碳汇量,认购额43.41万元,惠及林农769户。2020年10月12日,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购买了872吨竹林碳汇,实现峰会的零碳排放。
马广仁等多位考察专家表示,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及“碳汇+”创新项目提升了森林质量、碳汇量和生态价值,激发了林业经济潜力,也为企业、机构、个人提供了实现碳中和的途径,项目具有创新性,在技术性和经济性方面都具备可复制、示范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