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渣打温拓思:中国实现碳中和约需30万亿美元,应发展自愿碳市场

时间:2021-10-24 19:45:02 | 来源:第一财经

10月23日,在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上,渣打集团首席执行官温拓思(Bill Winters)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金融:趋势、机遇与挑战”发表了视频演讲。

根据渣打最新调查,55%的跨国公司认为他们的低碳转型还不够迅速;78%的投资者认为多数商业领袖并没有采取需要的措施,以帮助他们的公司及时转型,与此同时,低碳转型的资金缺口依然巨大。

温拓思认为,需要让各国政府进行通力合作,让私营部门利用资本获得丰厚回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解决方案。

低碳转型仍需加速,资金缺口依然巨大

温拓思表示,根据渣打进行的最新调查,55%的跨国公司认为他们的低碳转型还不够迅速;78%的投资者认为多数商业领袖并没有采取需要的措施,以帮助他们的公司及时转型。

供应商也需要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优先任务,从而保持其自身运营以及地球的可持续性。渣打的研究发现,供应链的碳排放量平均占跨国公司碳排放总量的73%。

超过三分之二(67%)的跨国公司表示,应对供应链的排放问题是其向净零转型的第一步;近五分之四(78%)的跨国公司表示,到2025年,他们将从供应链中移除(在一定程度上)危及自身低碳转型计划的供应商。高碳行业公司正努力为向净零转型筹集资金,因为投资者越来越优先考虑ESG评级较高、碳足迹较低的公司。35%的这些全球跨国公司的供应商有被移除出全球供应链的风险,因为他们无法融资以向低碳经济转型。

若能成功转型,未来的前景巨大。渣打的研究发现,12个主要新兴和快速增长市场的供应商如果能够通过优先考虑自身的低碳转型,继续成为跨国公司供应链的一部分,就可以(和跨国公司)分享价值1.6万亿美元的业务。对于这一巨大的经济领域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遇。

可见,挑战中也伴随着机遇。例如,根据联合国数据,到2030年,向绿色经济转型能够在全球创造24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相较过去,到2030年,它还能创造26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这可能是保守预计;就对人类的影响而言,Water.org的数据显示,普及用水和卫生设施每年仅因避免死亡就可带来18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在水和卫生设施方面每投资一美元,就能从更低的医疗成本、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少的过早死亡中获得4美元的经济回报。

但问题在于,低碳转型的资金缺口依然巨大。

渣打采访了负责管理50万亿美元资产的资产管理人,发现目前只有13%的资产管理规模用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投资。新兴市场面临的缺口最大,投资于中东、非洲和南美的资产管理规模共计仅占10%。例如,在渣打运营的亚洲、非洲和中东的发展中国家,每年总共需要2.5万亿~3万亿美元来支持低碳转型。这些国家受疫情打击最为严重,也最需要资金来帮助他们向低碳经济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渣打的研究预计,中国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需要127万亿~192万亿元(20万~30万美元),相当于每年需要3.2万亿~4.8万亿元(495亿~77.3亿美元)的相关投资。

因而,调动投资特别是调动资金投向新兴经济体的挑战是真实存在的。温拓思表示,创新的理念有助于将资本引导到以前那些难以吸引私营部门投资的国家。公共与私营部门合作以及混合金融和可持续发展债券等创新的融资形式为投资者和企业应对挑战提供了机制。同时,他认为,需要让各国政府进行通力合作,让私营部门利用资本获得丰厚回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解决方案。

中国应发展自愿碳市场

2021年7月,中国全国(强制)碳市场上线,市场启动初期,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覆盖行业主要以电力行业为主。

欧盟此前预计还将把船运业纳入强制履约市场,但这也折射出强制碳市场必须面对的行业覆盖难题。早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就表示中国碳市场将于2017年启动、纳入八大行业,但直至2021年碳市场上线,仍仅纳入发电一个行业。欧洲碳市场目前也仅限于几个工业行业以及公用事业行业。

在温拓思看来,自愿碳市场是碳履约市场的补充,可以覆盖今天履约市场还未覆盖的剩余80%的碳排放,也可以作为现有履约市场内交易的补充。他认为,中国的自愿碳市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无疑将进一步发展,扩大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需求,并有助于全国碳市场的进一步建设。

企业何来意愿参与自愿碳市场?强制碳市场的驱动力为政府规定纳入行业的企业必须购买碳排放权配额。在自愿碳市场中,买家一般是承诺碳减排或碳中和的大型企业。2020年,特斯拉首次实现年度盈利,靠的却是出售碳排放积分。该项收入15.8亿美元,达当年净利润的逾2倍。若不考虑该业务,卖车这一特斯拉主营业务仍然亏损。

温拓思也提及,上海将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它也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环境和能源交易所所在地,渣打预计上海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所在地,不仅限于中国,对于世界其他地区来说,都将成为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市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