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下称《方案》)将于近期印发实施。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今天(29日)表示,攻坚行动将引入赛马机制,环保绩效好的企业可以不错峰或者自主减排,绩效差要多错峰,不允许地方不分环保绩效水平,所有企业都搞平均主义。
在生态环境部今天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吴险峰表示,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的总体考虑是,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降低PM2.5浓度为主要目标,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工作基础上,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
吴险峰介绍,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对攻坚范围、攻坚措施进一步优化调整,坚持标本兼治,推动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等治本之策的同时,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考核问责,切实压实工作责任。
吴险峰说,2017年以来,针对重点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的情况,我国连续四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成效明显。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0年秋冬季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6年同期分别下降37.5%、35.1%,重污染天数分别下降70%、65%,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部。摄影/章轲
吴险峰同时表示,目前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还不稳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仍是全国PM2.5浓度最高的区域,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是其他季节的2倍左右,重污染天数占全年95%以上。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督察专员李天威告诉记者,今年夏天,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对钢铁、焦化、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深挖细查,发现了一大批旁路偷排、超标排放、未安装或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自动监测不正常运行或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交办各类涉气环境问题1万多件。
在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过程中,如何防止“一刀切”,这是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此,吴险峰表示,生态环境部已给59个城市下达了两个秋冬季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包括PM2.5控制浓度和重污染天数,也明确要求地方必须坚决防止为了完成目标任务采取先停再说、一律关停等敷衍应对、临时性措施。
“要求地方遇到重污染天气时,依法按照已经制定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来启动预警,该什么级别就启动什么级别;继续实施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而不是大范围地搞停产,尽可能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吴险峰透露,对此,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已提前做了周密部署,相关文件已经印发。
在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实施范围上,吴险峰介绍,考虑到各地秋冬季大气环境状况和区域传输影响,2021-2022年秋冬季攻坚范围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基础上,增加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山东东部和南部、河南南部部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