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芯屏端网、快消/鞋服、跨境电商、生物医药……顺丰控股湖北枢纽产业发展总监桂旭在调研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下称“武汉自贸片区”)时发现,上述这些行业围绕贸易便利化领域都有较强呼声,“光谷芯屏端网企业70%的货量不走天河机场,生物医药企业所需的生物材料基本都在北京和上海通关,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12月2日,在第三届武汉自贸片区发展论坛上,多位研究自贸试验区领域的专家为武汉自贸片区提高贸易便利化建言献策。
现场图
论坛现场,武汉自贸片区进出口企业服务联盟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个1+N模式运行的联盟组织,将为企业提供技术标准、检测检验、通关和消减贸易技术壁垒、产业链整合创新等方面的综合性进出口服务。
自贸区挑起稳外贸大梁
据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陈华荣介绍,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三轮驱动,湖北自贸区已成为全省产业集聚的高地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示范窗口。截止到今年9月底,湖北自贸实验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7.3万家,是挂牌以前三个片区(武汉片区、襄阳片区、宜昌片区)企业存量的2.6倍,累计形成199项制度创新的成果。
其中,武汉自贸片区在2020年以约占全市0.8%的面积创造了全市44%、全省27%的进出口额,“光芯屏端网”核心产业集群规上企业500余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保持全国领先,正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
长飞光纤副总裁郑昕表示,公司自2016年8月在湖北自贸区成立以来,享受到了大量的外贸政策红利。湖北自贸区成立以前,长飞公司产品出口要到上海做出口的报关手续,而如今在阳逻港就能完成本地化的报关,通过长江水上运输直达上海,一次报关即可实现江海联运;开通汉欧班列后,公司的跨国贸易在武汉完成清关手续,产品即可从阿拉山口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出关,直达欧洲。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表示,到2020年底,全国共有21个自贸试验区(54个片区),沿海沿边和中部主要省份都布局了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最高的对外开放平台。今年1~9月,包括湖北在内的21家自贸实验区,以不到全国0.04%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16.5%的外贸规模,利用外资占全国比重达到18.1%,为我国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制度创新有何突围路径
近年来,贸易新业态、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正在加深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
在跨境电子商务方面,郑州自贸片区为解决消费退换海淘商品流程繁琐、运费不菲的问题,同海关监管部门积极创新监管方式,形成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为消费者缩短退货时间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省了仓储、人工成本。
黑河自贸片区以“互联网+边贸”为引擎,创新对俄国际包裹合作方式,开辟对俄陆运邮路通道,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进口市场等新业态的培育发展。
在服务贸易方面,北京、横琴等自贸片区在境外人才资格认定等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的探索,缩短了办理时间,简化了办理流程,便利了国际人才的跨境流动。
在数字贸易领域,杭州自贸片区的“全球中心仓”模式,将海外仓储与国内保税仓储线上线下打通,融合成无国界的全球库存调拨和管理,助力数字贸易交付和售后服务畅通。
图片来源: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
符正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过去一年,武汉自贸片区在清关手续、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贸易方面的贸易便利化方面增长较慢。他建议,武汉自贸片区要从口岸管理、通关环境、贸易功能转变、辐射带动功能等方面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桂旭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直言,在学习上海自贸区那些创新举措时,很多内陆自贸区只是简单地复制了措施,但这些措施在内陆自贸区并没有适合落地的场景(比如期货保税交割),因此像武汉自贸片区这样的内陆自贸区应该着重研究行业痛点,复制创新形成机制而非措施本身。
华中科技大学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陈波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贸区制度创新,不仅要好看,还要管用,要按照市场主体的需求,解决企业痛点,增加企业的获得感。
符正平在谈到贸易便利化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时也认为,必须回到“服务市场主体需求”的本源上来,武汉可根据其区位禀赋和资源条件,以现有支柱产业为基础,为获得更大产业发展来谋划制度上的创新。
国务院参事室自贸试验区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晋平建议,发挥自贸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中的平台载体作用,一方面是要吸引位处产业链上游的跨国公司将供应链向片区延伸落地,鼓励传统领域生产企业将中下游环节向周边国家跨境布局,形成上连跨国公司高端环节、下连周边区域中低端环节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发挥自贸片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平台载体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设立联动机制,协同推进自贸区和国内周边地区的营商环境建设,增强自贸试验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制度创新成果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