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6月19日电 题:用真心、动真情、出真力——记贵州省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泽勇
新华社记者李黔渝
游客在贵州省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游玩(2017年5月12日摄)。新华社发
“书记城里来,满身扶贫经。干得好不好,老少都知晓。要问亲不亲,胜似一家人。”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乡亲们质朴的山歌唱给驻村的第一书记王泽勇,句句见情。
35岁的王泽勇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选派的驻村干部,2016年4月起担任水井村第一书记。5年的驻村工作中,他强支部、兴产业,“果树上山、香葱进地、莲藕下田、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路,让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4800多元增长到2020年的1万余元。
整村脱贫后的水井村,千亩荷花田,景色美如画。不仅吸引城里人来寻“乡愁”,邻近的村民也络绎不绝到访,带火了“乡村周边游”。
“为迎接7月‘荷花节’,今年我们规划出第一批90个摊位,当天就被村民们预定完了。”王泽勇说,盛花期有两个月,期间村民们摆摊卖些炸土豆等小食,每天最少都要赚两三百元,生意好的每天能赚上千元。
初到水井村时,这还是个集体经济为零的“空壳村”。最让王泽勇头痛的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难推动,很多群众不支持;农村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匮乏,影响产业发展。
“他刚来时,我看是个‘小年轻’,以为他是来乡下混工资的。”村民吴海和第一个在村里流转土地种莲藕,由于缺乏种植、销售经验,产业都快搞不下去了。王泽勇驻村后,上门找了他四五次,吴海和才愿意坐下来和他聊产业。
贵州省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泽勇(左二)在藕田边和村民们交流(2019年6月18日摄)。新华社发
经分析发现,前期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农户种植面积小,产量少,大的批发商进不来,小摊小贩不愿意来,农产品出山成本高。
“他带着我们去外省考察学习,刚开始不管出去是几个人,还是十几个人,他都垫钱请大家吃饭。我们以为他可以回单位报账,后来才晓得他都是自掏腰包。这让大家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吴海和说,相处时间长了,发现这个人的确值得信任。莲藕大面积种植后,王泽勇带着他背着20多斤莲藕去深圳的超市推销,虽经历波折,最终还是成功签下订单。
为解决好农村人才匮乏问题,王泽勇驻村以来,指导发展了5名党员,培养了6名年轻骨干加入村集体公司。大家在发展中认识到,壮大村集体经济“对我有好处”“和我有关系”。
依托中国航空工业“娘家”,“青岛帮扶安顺”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政策优势,王泽勇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村集体公司里有了茶叶生产车间、藕粉加工厂等。全村发展莲藕1000亩,茶叶、经果林1200亩,四季香葱、萝卜等蔬菜800余亩,水井村的旅游收入达到150余万元,产业收益连续两年突破350万元。
洒下多少汗水,就收获多少真情。2018年原本两年驻村就结束,村民们集体按手印要求王泽勇留下来。王泽勇惦记妻儿,又放不下村里的产业,后来他把家人也接到村里和他一起驻村,又待了3年。
驻村5年来,王泽勇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等多项荣誉。6月上旬,他去北京领奖的消息传回村里,引发村民热议。记者和他在荷田边遇到许多村民,闲聊中大家表示了对他的肯定,村里老人评价他:“这个细细仔能干事。”
在王泽勇看来,今后更难的是守住这份荣誉,不辜负群众的期许和信任。他说,水井村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他将一如既往地和全村百姓一起,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顽强拼搏、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