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智能化浪潮,让员工和企业一起变得更好

时间:2021-11-03 12:11:16 | 来源:工人日报

为“未来工厂”打造一支匹配的人才队伍,既需要解决增量供给紧缺的问题,还需要化解存量转型的困难与压力。企业在新员工队伍的打造中,需要有远见卓识,科学统筹好识才、用才、引才与育才的各环节,尽量防止用工“两极化”:一边是少数的高薪工人;一边是大量从事“相对低薪且枯燥乏味”工作的工人。

以智能化为标签的改造行动席卷制造业领域,来自近日《工人日报》“智能制造中职工如何转型”系列报道显示,记者深入“未来工厂”,观察到奔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企业会尽力减少生产线对人工的依赖。而与机器人成为“工友”,对一线工人不仅是挑战,也是他们寻求“蜕变”的机遇。刚毕业的高才生与老师傅同场,工程师与技能工人“混搭”,“蓝领”与“白领”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智能化不是要淘汰员工,而是让员工和企业一起变得更好。

加速升级的数字化技术不断推动制造业重组式创新和指数级增长,相关企业正在迎来从“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的实质性变革。同时,工程师从哪里来?技能工人到哪里去?也成为这场工业领域重大变革的新命题。

来自变革场景中的参与者感叹,“‘灯塔工厂’的建设与传统工厂模式完全不一样,既要求工人都是工程师,也要求工程师都是‘新工人’”。这种感受不乏辩证意味,生动契合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的目标。

由世界经济论坛(WEF)在全球制造业领域遴选的“灯塔工厂”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跑者,目前已达90家,其中有31家是中国公司。有研究报告预测,在未来5年,有超过57%的中国企业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为建设重点,并有超过45%的企业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的投资超过1亿元。

这意味着,智能工厂已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枢纽与核心,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从过去的单个技术引入向整体数字化转型迈进。

转型成功公司的样本显示,有人对“大规模失业”的担忧在某种程度上被夸大了——就像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灯塔工厂”白皮书所描述的,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灯塔工厂”在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包容性增长,鼓励各级员工都参与到行业的重构中,共同打造一个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未来。

员工参与被认为是成功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核心要素,换句话说,这种转型需要管理、技术、技能各层级人员形成团队的力量,集合每一位员工的贡献。接受工业化4.0的洗礼,寻求新旧动能转换,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用实践证明“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进入数字化转型时期,一些“灯塔工厂”的领导者表示,公司转型和创新的“最大堵点还是人才”:一方面,数字化、算法、软件方面的人才仍然存在大量缺口,另一方面,如何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也是不小的挑战。

显然,为“未来工厂”打造一支匹配的人才队伍,既需要解决增量供给紧缺的问题,还需要化解存量转型的困难与压力。企业在新员工队伍的打造中,需要有远见卓识,科学统筹好识才、用才、引才与育才的各环节,尽量防止用工“两极化”:一边是少数的高薪工人;一边是大量从事“相对低薪且枯燥乏味”工作的工人。

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智能化浪潮下,大部分劳动者的工作可能会因智能化而发生变化,而风险高度集中于教育背景较弱、低技能的人群,他们中有些人可能会在技能分级体系中进一步下滑,如马太效应所描述的“强者恒强,弱者愈弱”。因此,大量从事重复性工作的“普工”需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学习能力,最大限度提升知识与技能水平,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更多机会与平台,重点加强对这些人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升技能,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步伐。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成为“灯塔工厂”的探路企业取得了不少员工与企业“共同转型”的经验,比如,让技能工人全过程参与智能化升级,以帮助更多工人“顺势转型”,而不是仅仅让少数技术人员“闭门造车”。

让机器人成为“工友”,让人与机器相互“赋能”,我们相信,智能化浪潮应该且能够让员工和企业一起变得更好。(方大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