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素养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和幸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2021年4月24日,由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主办的“儿童研究国际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作为唯一受邀的企业代表,发表了主题为《数字时代的青少年网络素养:腾讯的实践》的发言。
程武说,数字技术在帮助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同时,也能助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艺术素养,让他们的成长更全面、更健康,拥有更丰沛的精神世界。“对腾讯来说,支持数字时代儿童素养的提升,既能够培育下一代的创意者,也能助力培养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新一代公民。”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中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儿童首次触网的年龄段集中在6-10岁。研究表明,生长于数字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在娱乐消费、学习工作、社交活动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技术不仅定义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形塑他们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
腾讯从几年前就开始探讨青少年儿童与网络的关系问题。2018年,腾讯发起了“DN.A计划”(数字原住民行动计划),联合专业机构探索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促进孩子与网络一起健康成长。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腾讯牵手华中师范大学,深入中小学课堂,与一线教师们共同研发了一套网络素养课程,涵盖学习、社交、交易及娱乐四个网络实践领域。目前,这些课程已经在湖北、广东、福建、江西、甘肃等多个学校落地。
“如果我们把素养问题看成人类安身立命的基础,那么,我们的出发点,就必须超越某一项或几项具体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程武说,去年5月,阅文集团联合中国中福会出版社等机构发起了“中国儿童数字阅读中心”,启动了“中国儿童文学扶持计划”,通过鼓励儿童文学创作,提升儿童的人文素养。
“数字鸿沟不能成为素养鸿沟,乡村儿童在数字时代的发展需要关注。”程武说,“艺术行动”项目,联合艺术专业机构和高校的大师们,为中国乡村儿童免费提供专业的音乐课和美术课;“未来教室”公益项目希望用前沿数字内容和技术教学,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带去科技兴趣课程,助力他们的科技梦想。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也参与了“儿童研究国际研讨会”的主办工作。CIPSH主席、葡萄牙托马尔理工学院教授路易斯·欧斯特贝克(Luiz Oosterbeek),CIPSH秘书长、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讲席教授熊秉真,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宗奎,美国天普大学教授列奥那德·沃克斯(Leonard J.Waks)等海内外专家围绕“儿童、学习与科技”等话题展开了深度对话。
路易斯·欧斯特贝克教授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让人类从儿童到成人的议题,他表示,“从数字技术到全球蔓延的疫情,给人类的成长和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并解决这些挑战,对儿童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熊秉真教授一直从事儿童研究。她从古代的多幅《婴戏图》出发探究儿童与游戏之间的正向关系。2020年,她开始着力网络文学的研究,并对阅文集团进行了一系列深度调研。她关注到,近期阅文集团、腾讯公益等共同发起了《“益”起夜读,晚安宝贝》活动,多位知名媒体人和阅文旗下白金作家共同参与录制夜读故事,陪伴乡村留守儿童温暖入眠。
周宗奎教授分享了华中师范大学与腾讯联合开发的网络素养课程。课程框架涵盖学习、社交、交易、娱乐四个网络实践领域,内容涉及网络中的学习管理、交往礼仪、语言暴力、支付安全、亲子关系、压力管理等热点问题,教学方式采用游戏活动、讨论、视频、戏剧等诸多形式,“目标是增强儿童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提升网络自我保护,促进数字环境下的健康发展。”
“儿童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参与分享和讨论的国内外专家共计25位,CIPSH希望用这样的学术活动助力中国及全球的基础教育研究与改革,为提升全球社会的儿童福祉贡献独特的力量。
以下为程武发言全文:
很高兴在这个论坛跟大家分享腾讯在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1957年,英国文化研究奠基者之一的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发表《识字的用途》一书,将literacy (识字能力) 这一议题引入学界争鸣与公共讨论。过去六十余年,literacy 在公共政策、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等领域热度不减,其内涵也随着技术变革和社会进步不断拓展和丰富。
如果说印刷书和现代造纸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阅读的普及和阅读大众(reading public)的形成,那么1960年代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普及则催生了自我呈现与表达的兴起和书写大众(writing public)的出现。到了互联网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书写已经慢慢超越了文字,以影像、视频、动漫和游戏等形式,彰显个性与创意,百花齐放,五彩纷呈,创意大众(creative public)初现雏形。
作为工人阶级背景出身的理查德•霍加特,终其一生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工人阶级的孩童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立足。把这一问题放在今天,在日益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探讨的是:如何让孩子帮助数字世界中立足?为了过上美好生活,他们需要哪些技能,如何获得这些技能?这些问题,正是网络素养所关注的问题。
早在十年前,长期关注儿童与媒体关系的英国伦敦政经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索尼娅·利文斯通就在其专著《儿童与互联网》中提出,作为伴随互联网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孩子们不仅是互联网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更是互联网行为的主动参与者。他们熟练运用数字技术,去搜索信息,去查询知识,去表达自我的身份和想法,去和同龄人社交。利文斯通的结论来自对英美Z世代的研究。那么,中国孩子的网络素养又是怎样的呢?
腾讯从几年前就在探讨孩子与网络的关系问题。2018年,我们发起了“DNA计划”, 即数字原住民行动计划,希望联合专业机构探索青少年网络素养,让孩子们与网络一起成长。我们与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了“儿童网络素养研究中心”,研发不同阶段儿童的网络素养课程,并推进它们进入学校课程体系。目前,这些课程已经在湖北、广东、福建、江西、甘肃等多个学校落地。
有研究指出,推广数字教育技术,如果措施不当,可能会固化贫富差距,加剧技术鸿沟和数字贫困。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选择的学校,既有沿海发达地区,也内陆较不发达地区,参与的老师,既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乡村的。4月22日,我们和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在兰州与450多位来自兰州城乡各级学校的教师就青少年网络素养问题进行研讨,并为老师们进行网络素养展示课。
如前所述,如果我们把素养问题看成人类安身立命的基础,那么,我们的出发点,就必须超越某一项或几项具体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先生说,“在数字时代,网络素养和科学教育素养对下一代的生存至关重要。”2019年,腾讯为孩子们做了一场关于星辰大海的科学小会。我们联合全球顶尖科学期刊 《科学》及国内外科学家顾问团,帮助孩子们打开眼界,了解前沿科学,关注科学话题,燃起未来探索宇宙的星星之火。
人文素养也是孩子们的必备素养,将持久地影响他们的一生。数字技术在帮助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同时,也能助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艺术素养,让他们的成长更全面、更健康,拥有更丰沛的精神世界。
带着这样的想法,去年5月,阅文集团联合中国中福会出版社等机构发起“中国儿童数字阅读中心”,启动了“中国儿童文学扶持计划”,发起了“非童凡响,童心入梦”首届中国儿童文学征文大赛,希望鼓励儿童文学创作,为孩子们提供更丰富的阅读食粮。到今年2月截稿日,大赛已经收到3300多部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我们惊喜地发现,高质量作品很多,一批网络作家也开始尝试儿童文学的创作。
数字鸿沟不能成为素养鸿沟,乡村儿童在数字时代的发展需要关注。几年前我们发现,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软硬件设备,很多乡村儿童无法接受艺术教育,缺失了艺术素养的积淀和提升。 2017年底,我们与公益组织荷风基金会联合发起“艺术行动”项目,联合艺术专业机构和高校的大师们,为中国乡村儿童免费提供专业的音乐课和美术课。截至目前,包括著名作曲家兼音乐教育家鲍元恺、顶级音乐家郎朗在内的数十名艺术大师加入了这场“艺术行动”,为10个省的100多所乡村学校设立了互联网音乐课程,还培训了1000多名乡村艺术教师,希望更多的乡村孩子们能够接受专业的艺术熏陶和课程。
2019年,艺术行动在北京天桥为这群孩子们办了一场音乐会,来自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在舞台现场与钢琴家郎朗交流,演出虽然稚嫩,但是真诚感人,现场观众一再鼓掌,为这些孩子们“田埂上的艺术梦想”加油。
我们也希望用技术和连接的力量,让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孩子也获得优质的科技教育资源。2020年,腾讯成长守护“未来教室计划”上线,这个公益项目希望用前沿数字内容和技术教学,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带去科技兴趣课程,助力他们的梦想。第一个未来教室在湖北省恩施龙凤镇初级中学落地,为孩子们准备了VR、AR、AI、人际交互与眼球追踪等前沿技术。今年,我们还会让未来教室落地到四川的偏远地区。
前科廷大学杰出教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鼻祖约翰·哈特利认为,在数字时代,青少年不借助任何他人的专业技术,就能在信息宇宙中自由航行。因此,我们能做的是推动信息宇宙变得更绚丽多彩,为孩子们打开一扇又一扇关于科学、文化、艺术、梦想的大门。
对腾讯来说,关注和支持数字时代儿童网络素养的提升,能够培育下一代的创意者,也能助力培养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新一代公民。我们期待与家庭、学校、更多专业机构一起,持续关注数字时代儿童的健康成长,共同探索提升儿童全方位素养的路径,助力儿童探索数字时代的美丽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