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开春以来,我国北方的蓝天被一场场沙尘重污染天气搅得天昏地暗。
“五一”小长假一结束,大风沙尘也“组团”到了北京。据中央气象台消息,6日到7日,我国北方出现较强大风天气过程。在强烈的蒙古气旋及其后部冷空气的作用下,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北部等地出现8级至9级、阵风10级至11级强风。强大的风力再次将大量沙尘带到我国北方。
7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预计7日8时至8日8时,新疆南疆盆地西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辽宁西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地有扬沙或浮尘天气。
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我国华北地区至少遭遇了6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其中,3月14日夜间至15日下午的强沙尘暴过程,强度为近十年之最。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分析,从统计数据来看,春季是沙尘最为频发的季节(3~5月),几乎占到了全年的60%至70%。
桂海林说,从气候背景来看,春季冷、暖空气活跃,极易形成较强锋面气旋,常常带来大风天气;另外春季沙源地地表解冻,地表土质疏松,在大风作用下,很容易把地表的土或沙吹起来,形成沙尘天气。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2月中下旬以来,蒙古国以及我国内蒙古一带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少。几次沙尘天气的沙源地,都是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
全国沙尘天气预报图(5月7日08时-8日08时)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
蒙古国处于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地广人稀。近日,一段由多家机构制作的短视频在多个微信群流传。视频显示,蒙古国的草原荒漠化正在加重。
究其背后的原因,是近年来气候变化以及蒙古国矿产开发、牲畜数量的迅速增加,导致草原荒漠化加剧。2020年《科学》杂志有文章称:“过去20年,蒙古高原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陷入了高温—干旱—酷寒的四季循环。加之过度放牧和疏于治理,蒙古高原生态很可能已经迈过了可挽回的平衡点。”
蒙古国自然环境和旅游部气候变化司司长恩赫巴特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蒙古国总土地面积的76.8%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荒漠化”“目前,蒙古国植被覆盖率仅占国土面积的7.9%”。
从1996年开始,蒙古国制定并实施减少沙漠化的国家计划,每年拨专款治理环境问题,提出到2030年要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0.2%,同时把国土面积的30%纳入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但目前,该国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021年3月15日,北京地区遭遇一场强沙尘暴侵袭,户外天空一片昏黄。图为北京闹市区王府井景象。摄影/章轲
2000~2020年北方地区不同等级易起沙尘土地面积比例变化 资料来源:《2020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
这引发了人们的担心,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沙尘说来就来,那么,蓝天保卫战该怎么打?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半球风力普遍减弱,但在阶段性大气环流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仍会出现高影响的沙尘暴天气。不过,这并不是常态。
另外,我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的效果不容置疑。比如,三北防护林对过于强大的、送沙层次比较高的外来输送作用有限,但在抑制本地起沙和削弱低层外来送沙方面效果显著,已经在长时间消减沙尘天气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减少,平均每年有10.8次沙尘过程,其中,有5.6次属于沙尘暴过程,沙尘次数少于1981年至2010年同期(17次)。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20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也显示,2000年以来全国有92.6%的区域植被生态得到改善,2020年达最好。2000~2020年北方地区高度和极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比例从2000年的48.1%降至2020年的40.4%,下降了 7.7个百分点。
有专家表示,幻想消灭沙尘暴这种自然现象,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正确认识沙尘天气发生的规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尽可能减少损失,打“有准备之仗”,才是面对沙尘的正确态度。
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近日,国家林草局与蒙古国环境和旅游部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了中蒙林业工作组荒漠化防治专题会议。中蒙双方分别交流了沙尘源地荒漠化成因、土壤荒漠化监测和治理情况以及沙尘源地治理技术模式和经验,并一致同意适时互派专家团队开展实地调研和技术交流,成立荒漠化防治工作小组,持续推进荒漠化防治务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