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的市场目前是峡谷式的竞争。”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独家专访时,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健康险”)董事长朱友刚感叹道。这也是他在上月末任职资格正式获批之后首次接受媒体专访。
从平安产险换至平安健康险,朱友刚面对的依然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红海”。一方面,目前健康险迎来了巨大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这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挤满了参与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括平安健康险在内的6家专业健康险公司虽已成立多年,但无论从规模还是市场上的存在感来说,似乎都陷入了颇为尴尬的处境。
朱友刚表示,反观国外成熟保险市场,健康险与传统寿险是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需要的专业性极强,健康险公司巨头在规模业绩和市场估值方面也完全不输传统寿险公司。因此,坚持专业化路线应是专业健康险公司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健康险的“峡谷式竞争”
近几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百万医疗险的崛起,健康险似乎成了保险市场上那一抹最亮的色彩。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8172.7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高于其他各大类险种。而这个数字相较于2000年的65.48亿元,已增长了近124倍。
事实上,在“健康中国”的国策下,健康险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就已被列入重点工作,而去年年初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更是明确: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
尽管健康险市场前景一片光明,但在朱友刚看来,这个市场正面临着“峡谷式”的竞争。“健康险业务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在做,所有的头部互联网平台也都能销售,同时近一年多来还有介于医保和传统商保之间的普惠型惠民保类业务横空出世。”
为了健康险市场而生的专业健康险公司也被裹挟其中。从2005年人保健康、平安健康险等第一批专业健康险公司正式开业以来,除去计划要换成寿险牌照的和谐健康,目前市场上共有6家专业健康险公司。
尽管这些公司已从过去的“盈利难”问题中解脱出来,近两年的规模和净利润都有不错的增长,但总体而言规模仍然偏小。
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这6家专业健康险公司2020年共实现保险业务收入623亿元,这个数字较2019年同比增长近五成,不过623亿元在整个健康险去年8172.7亿元的保费规模中占比仅有7.6%。
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更重要的是,专业健康险公司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与寿险公司相比已然没有体现出绝对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尽管平安健康险拥有目前市场上期限最长的20年保证续保长期百万医疗险产品,但朱友刚仍然觉得如履薄冰。
“这6家‘小弟’如何来承载我国专业健康险的重大任务?说得严峻一点,这不只是冲出竞争‘峡谷’的问题,而是生存问题。”朱友刚表示。
他山之石:健康险公司应走专业化道路
反观国外成熟保险市场,寿险公司和健康险公司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从海外市场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健康险确实都是走专业化道路。”朱友刚称,“专业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监管体系的专业化。健康险的监管体系独立于产险寿险之外,它不仅仅是商业保险,而是每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与国家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相协调。
从健康险的结构来看,欧美市场主要是以医疗保险为主,而全球只有亚洲市场是以重疾保险为主,医疗险为辅,不过医疗险正在快速增长中。朱友刚认为,给付型的重疾保险精算基础主要是疾病发生率,而医疗保险以报销型保险为基础,与医疗健康、医疗管理生态紧密契合,其定价需要与疾病发生率、疾病诊疗、康复费用等众多因素相关联。“所以医疗保险既要管理好健康体,也要管理好亚健康体、慢病体、疾病体,否则会进入‘死亡螺旋’的陷阱,即健康体越来越少,疾病体越来越多,保费标准越来越高。”朱友刚说。
在朱友刚看来,从国外健康险的发展规律来看,要冲破这一“峡谷式”的竞争,避免进入死亡循环,就必须发挥出健康险公司的专业性,这需要将保险保障与医疗服务相结合,对健康客户进行健康管理,对疾病体客户进行医疗管理,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以美国健康险巨头美国联合健康(UNH.N)为例,根据中信证券研究报告,其ROE冠绝美国四大保险公司。而在其业务结构中,两大业务条线健康保险业务和健康管理产业链彼此独立,却又相互促进,互为保障,协同作用明显。其中,其健康管理产业收入正在快速增长,贡献的利润近年已接近于传统的健康险业务板块。
“在国外市场,专业健康险公司的估值表现也很亮眼,甚至可以达到传统寿险的数倍。”朱友刚表示。Wind资讯显示,截至北京时间5月11日,美国联合健康收盘价为411.7美元,总市值为3885亿美元,过去十年股价涨幅超过10倍。
“从国外成熟保险市场来看,遵循健康险的规律,坚定的走专业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朱友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