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近期刚完成一次增信,特别快,只用了3天时间,而且流程也很简单,就签了字,也没再补充材料。”上海洋琪工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洋琪工贸”)负责人张昀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和洋琪工贸有着相似感受的,还有上海静美会展服务有限公司(下称“静美会展”),公司负责人孔冬根告诉记者,由于是轻资产公司,之前申请贷款比较难,但现在不仅拿到了纯信用贷,利率也很低,只有4.15%。
张昀和孔冬根对银行信贷感受的变化,主要得益于上海近年来在大数据普惠金融方面的持续发力。普惠金融服务中,如何准确判别小微企业信用资质一直是各大银行面临的难题。对此,上海多个部门于2019年专门推出了普惠金融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向试点银行开放政府公共数据。
截至目前,18家上线银行调用数据近超200万次,该平台服务企业超过5.4万户,为超过7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数据支撑。如今,为了惠及更好中小企业,第一财经获悉,5月19日,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2.0正式启动,将对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更多金融机构开放更多维度的公共数据,助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
打破数据壁垒,让贷款更高效
“我们在4月份的时候向泰隆银行申请了增加授信额度,之前额度是300万,希望能提高到500万,主要是现在原材料涨价很高,公司需要一笔资金购买原材料。”张昀对记者说。
张昀所在的洋琪工贸主营海鲜食品的加工与进出口贸易,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海鲜即食产品,比如章鱼、鱼籽、海螺、裙带菜等;另一类是烘焙产品,比如大福等。“烘焙线是今年新开发的,主要业务还是在海鲜这块。”张昀称。
今年一季度,由于市场需求大增,公司销售增长环比超60%,进而导致原材料告急;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也有提高,推动公司采购成本上升,对资金的需求加大。
不同于其他行业,海鲜食品在原材料采购上,季节性特征比较明显,往往是在特定时期采购一年的量,因而每次采购时资金量较大。据悉,洋琪工贸的原材料进货渠道遍布国内外,比如从冰岛采购鱼籽,从土耳其采购海螺,一年采购规模合计约1.7亿元左右。
洋琪工贸最近这次的增信需求就源于对原材料的采购。据悉,考虑到客户的实际需求,泰隆银行在其贷款未到期前就主动联系洋琪工贸,进行续贷增额工作的推进。这也直接促使洋琪工贸将因最近对原材料的采购而产生的增信需求提上日程。
“以前我们进行续贷时,要准备很多材料,像经营信息、房产抵押情况、专利信息等等,公司内部准备材料就要花上好几天。没想到,这次申请增信,1小时就批下来了,而且还是纯信用贷。”张昀向记者说道。
负责洋琪工贸信贷业务的泰隆银行杨浦支行小企业部总经理陈超对第一财经称,之所以此次审批较快,主要是银行在前期已经了解了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需要企业自己提供材料或银行去相关部门核实材料了。
而银行得知企业公共信息则是依托于上海普惠金融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市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并且前期已获得企业授权。据悉,在该平台上,银行可查看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社保缴纳信息、税务缴纳信息、生产经营信息、专利信息、商标信息、科创认定、环评信息等,不仅进一步核实企业的经营情况,也大大减少了脚底成本。
“我们只用了1小时,就确定了给予客户500万额度的无抵押物的担保贷款。”陈超说,以前银行查询这些信息比较费力,有的时候也无法拿到,但依托这一平台,银行可以收集多个维度的数据,前提是在企业授权的情况下,再通过数据分析、建模等为企业“精准画像”,加大信贷投放精度和力度。
除了洋琪工贸外,静美会展也是这一平台的受益者。孔冬根告诉记者,之前公司正好要付一个展会押金,但资金不够,于是到农行申请贷款,需求量大概在40万左右。
“一开始是用了农行的‘纳税e贷’产品,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刚开始向银行申请其他信贷产品时,审批没通过,当时听客户经理介绍说,他们还新推出了一个‘申e贷’,申请之后立马批了下来。” 孔冬根说,当天银行就放款了,纯信用的方式,年化利率是4.15%,还可以随借随还,十分方便。
农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周俊琦对记者介绍道,“申e贷”是该行基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开放的小微企业公共数据信息专门创新推出的产品。该产品以企业公共数据为主,采用信用方式放款,最高额度达100万元,最长期限为1年。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末,农行“申e贷”产品已服务小微企业200多户,累计发放贷款600多笔,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近2亿元。
推出2.0版本,数据维度更丰富
上述金融从业者频频提及的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最初推出是在2019年末,由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银保监局、市大数据中心推出,为上海市首个公共数据开放示范应用。初期,该应用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向银行开放8家部门与普惠金融密切相关的386项公共数据。
其中,社保缴纳、住房公积金、科创企业认定、发明专利等均为首次向银行开放。经企业授权,银行获取数据后,依靠大数据分析、建模等金融科技手段为中小微企业“精准画像”,加大信贷投放精度和力度。
“小微企业的经营较为灵活,管理相对不是很规范,通过他们提交的报表和数据,很难准确的追踪资金流向、把握经营情况,且采集到的客观数据相对有限,因此较难评判资质,放贷上也相对谨慎。”一位国有大行普惠事业部副总对记者称,“而政府和银行间数据的联通,为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也就意味着,通过数据的赋能,银行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财务指标的“准入”标准也有放宽,比如对一些利润暂时出现亏损且无良好担保条件或者抵押物的企业,银行也能给出较高的信用贷款。
业内的共识在于,在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平台助力下,上海地区普惠金融新产品更加丰富,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明显提高。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18家银行先后上线了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既有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国有大型银行,也有上海银行、上海农商行等地方法人银行,浦发、平安、招商、民生、中信、广发、光大、兴业等股份制银行,还有浙商、泰隆等普惠金融特色银行。
18家上线银行调用数据近超200万次,该平台服务企业超过5.4万户,为超过7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数据支撑。
如今,为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以及市公共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银保监局、市大数据中心推动实施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2.0。
一方面,丰富公共数据供给,推动开放更多政务数据,在新增更多纳税数据的同时,积极推动涉农管理、民政管理等公共数据开放探索通过市场化方式共享水电气等公共数据。值得一提的是,2.0版本在市农业农村委、市民政局等部门支持下,首次实现了涉农管理、民政管理等公共数据向金融机构开放,包括农作物生产经营、农产品交易量、农业补助发放、示范家庭农场等公共数据以及婚姻状态核验等,此外,市税务局在首批开放公共数据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开放了变更登记信息和申报信息等纳税信息数据。
另一方面,扩大应用试点范围,建立试点准入评估和成效评价机制,进一步增加试点银行数量,支持更多类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以及符合条件的金融科技企业参与。据悉,2.0版本新增了上海华瑞银行等9家银行,参与银行机构拓展到27家;同时,支持金融市场和保险机构参与,将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场景拓展至挂牌上市审核、科创企业甄别及保险保障领域。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股交中心等3家金融市场,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和太平洋安信农保上海分公司等3家保险机构首次接入。截至目前,参与试点的金融机构已达33家。
可以看到,从1.0到2.0,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的上线机构类型、数量以及开放数据项均实现了升级,不过,这只是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的第一次升级。据介绍,下一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将会同多个部门,将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打造成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应用场景,支持金融机构提升数据利用能力,推出更多线上产品,实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