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30省份可动态监控毒株变异,现有疫苗对印度变异株仍有效

时间:2021-05-21 10:44:22 | 来源:第一财经

“我们国家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对于印度变异株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现有的疫苗还是可以应对印度变异株的,可以产生保护作用。”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邵一鸣表示。

5月2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邵一鸣表示,新冠毒株在不断变异,且变异还会加大。一旦出现现有疫苗无法应对的新冠变异毒株时,我国的灭活疫苗是有很快捷的方法来应对的。

“因为我们只要在投料端加入新变异株的病毒,整个生产工艺不用做丝毫改变,产品端出来的就是针对变异病毒的新的疫苗,所有的相关部门都在密切跟踪,一旦出现了现有疫苗不能应对的变异毒株,我们就会有新的疫苗投入使用。”邵一鸣说。

 5月15日,人们骑车经过印度阿加尔塔拉一处隔离区。新华社图。

全国动态监测新冠病毒

伦敦帝国学院医学系粘膜感染和免疫学负责人罗宾·沙托克(Robin Shattock)持有相似观点,他认为,我们拥有的技术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发疫苗。

因为疫苗和技术平台的成熟,人类有了应对新冠变异的从容,有能力对病毒变异进行全范围监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加强了病毒基因测序能力建设和培训,目前除了中国疾控中心等国家级机构以外,全国30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经具备了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的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

5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与第七版相比,在疫情监测上,增加了强化病原监测,动态监测病毒变异情况,了解病毒变异对病原检测和疫苗保护效果影响的内容。

“对所有输入病例和本土疫情中首发或者早期的病例做基因测序,这就是我们加强疫情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吴良有表示,开展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和分析感染来源,为疫情防控的溯源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通过基因测序动态地监测病毒变异的情况,为后续研究病毒变异对病原检测和疫苗保护效果影响、调整防控政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疫苗对双变异毒株有效

出现在印度的变异毒株B.1.617,具有E484Q和L452“双突变”。5月4日,印度国家疾控中心等机构在bioRxiv平台上传了一篇研究论文,通过对印度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收集的样本进行病毒基因组测序,并分析病毒进化树,发现B.1.617突变株导致病毒复制能力和传染性增强。

这也导致印度的日确诊病例居高不下,并给周边国家的新冠疫情防控带来挑战。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消息,4月28日以来,在越南考察的中国公民曹某某、熊某某、刘某某、何某某、李某某经凭祥友谊关口岸回国,入关时陆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和比对分析显示,5名感染者的病毒进化分支为B.1.617.2,属于印度流行的变异株。

针对这一变异毒株,人类最关心的是当前已有的疫苗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4月27日,印度疫苗生产商Bharat Biotech和印度ICMR公布了他们的灭活病毒疫苗3期临床试验保护力数据,结果显示该疫苗整体保护力为78%,对重症新冠肺炎的保护力为100%,对无症状感染保护力为70%。印度的灭活疫苗技术与中国类似,都是基于Vero细胞系生产病毒并灭活的技术平台。

不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免疫学博士王宇歌介绍,剑桥大学的古普塔组在推特上传了印度突变株B.1.617的数据,评估了B.1.617的逃逸情况。古普塔研究组发现,B.1.617的E484是一个具有潜在抗体逃逸的突变。相比变异之前的病毒,接种一次辉瑞疫苗受试者血清对于该突变株假病毒的中和活性下降了6倍,而另外一个突变L452使血清中和活性下降了4倍。不过,研究组发现,幸运的是,E484突变比南非突变株中E484K突变对疫苗接种血清中和活性降低的幅度要小。

5月11日,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在bioRxiv上传了印度突变株B.1.617的活病毒的中和试验数据,研究者对康复者血清以及接种了Moderna辉瑞疫苗者血清的抗体中和能力,研究者发现,所有疫苗接种者血清对B.1.617依然有显著中和活性;绝大部分康复者血清样本对B.1.617具有中和活性。

王宇歌认为,这是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双突变”对于疫苗接种者血清的逃逸并没有增加。这说明加大疫苗接种可以遏制这一突变株流行。

虽然公众对于新冠病毒的变异更为在意,但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认为并非如此。病毒的变异最重要的是看其变异的性质,微小的变异不需要给予关注。

吴尊友表示,世界卫生组织把病毒变异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特别“需要警惕的变异毒株”,像英国的、巴西的、南非的变异毒株。第二类叫‘值得关注的变异毒株’。像印度的这起变异毒株,就是目前流行占优势的毒株。其他的变异,就属于“无需关注的变异毒株”。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