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华北地区遭遇了5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一轮接着一轮,3月15日北京等地遇到的沙尘,被称为近十年最强的沙尘天气过程。
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中国科学院等很快发布消息称,今年春季北方沙尘的沙源地主要为蒙古国。
“目前,蒙古国土地荒漠化已达到87%,近年来急剧恶化。”5月20日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副司长胡培兴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蒙古国处于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地广人稀。多家机构近日公布的调研结果显示,蒙古国的草原荒漠化正在加重。
究其原因,是近年来气候变化以及蒙古国矿产开发、牲畜数量的迅速增加,导致草原荒漠化加剧。2020年《科学》杂志有文章称:“过去20年,蒙古高原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陷入了高温—干旱—酷寒的四季循环。加之过度放牧和疏于治理,蒙古高原生态很可能已经迈过了可挽回的平衡点。”
蒙古国自然环境和旅游部气候变化司司长恩赫巴特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蒙古国植被覆盖率仅占国土面积的7.9%。
从1996年开始,蒙古国制定并实施减少沙漠化的国家计划,每年拨专款治理环境问题,提出到2030年要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0.2%,同时把国土面积的30%纳入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但目前,该国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胡培兴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沙尘形成通常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沙尘源、大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其中,沙尘源是物质条件,大风是动力源,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为热力条件。
他说,中亚地区分布有大量沙漠、戈壁等干旱半干旱地表。春季北方地区温度升高、地表解冻、土壤疏松,地理环境符合沙尘发生的条件。我国华北地区紧邻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尘源主要源自这些地区,当北方有强烈气旋或强冷空气带来大风天气系统,途经沙源地时,便会在强风作用下,带来遮天蔽日的沙尘天气。
胡培兴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多年的防沙治沙就白干了,应对沙尘暴没有任何办法了。中国的防沙治沙有非常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在国际上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是“加分项”,在世界防治荒漠化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他介绍,2000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飞播治沙、围封禁牧等方式,在“堵沙源,涵水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整体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万公顷,沙化土地减少16.9万公顷。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近日发布的《生态治理蓝皮书: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2020-2021)》称,北京市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由177天增加到240天,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从年均13次减少到年均2~3次,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沙尘天气次数年均减少20.3%,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近日也表示,我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的效果不容置疑。比如,三北防护林对过于强大的、送沙层次比较高的外来输送作用有限,但在抑制本地起沙和削弱低层外来送沙方面效果显著,已经在长时间消减沙尘天气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我们最近向上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北京有沙尘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防治荒漠化也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胡培兴说,只要具备沙尘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在北京等北方地区就会有沙尘暴存在。
他认为,荒漠化防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和难题,应加强国际合作,“关键是发达国家要拿出资金,援助干旱和荒漠化影响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开展防治”,同时借鉴中国防沙治沙经验,开展全球防治荒漠的经验分享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