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将在这些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时间:2021-06-03 19:45:44 | 来源:第一财经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进程再进一步。

在6月3日下午举行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

据上海市科委介绍,在总体定位上,创新中心立足于国家重大区域创新战略需求,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为核心使命,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力争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瓶颈,产出一批重大技术成果,推动长三角若干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长三角区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强劲增长极提供坚实的创新支撑。

科技部、财政部于2020年3月出台的《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性、引领性支撑。根据科技部的意见要求,明确由上海市牵头,协同苏浙皖三省共同组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未来产业高地。2020年10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成立长三角创新中心。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张宓之博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成立能加强科技协同创新赋能区域发展,更有利于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重要成果区域转化、促进产业链协同,从科技创新角度推动长三角率先形成内循环。打造成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高质量发展重大动力源。

“长三角区域是双循环的重要承载地,三省一市制造业水平较高,同时市场消费能力较强,外向型经济水平靠前,是我国双循环发展的第一典范,诸多有益探索将成为当下特殊形势下其他区域发展的经验和借鉴。”他说。

来源:浦江创新论坛组委会

未来聚焦哪些领域?

在任务布局上,创新中心按照“四个面向”要求,依托三省一市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基础牢固、科教力量雄厚的优势,主要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领域,以及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

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中心坚持“共需、共建、共享、共治”理念,按照“一个核心团队、一套运行机制、一体化建设管理、一个创新体系”模式,探索建立一体化高效运行发展的新机制,加强区域创新资源统筹和共享利用,同时兼顾三省一市各自资源禀赋与基础优势,实现各扬所长的差异化协同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在浦江创新论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一体化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协同创新,希望能在创新层面上有更多的合作,把产业链的上下游、创新链一体化,提高创新的效率。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就是一个跨区域的创新中心/平台,能够合力解决一些区域的创新协作。

长三角科创产业协同

长三角最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十四五”规划提出,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

5月27日召开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举行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4个产业链联盟等揭牌仪式。

根据2020年底科技部发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长三角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长三角地区合作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篇数达到2.5万篇,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3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3万件,长三角地区跨省域国内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达到3500件,跨省域专利转移数量超过1.5万件。同时,2025年,长三角要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引领者、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世界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支柱。

《2020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11年的100.00分(基期)提高至2019年的204.16分,总体指数得分已经翻番,同比增长11.17%。长三角地区总体R&D投入强度为2.81%,同比增长3.6%,高于全国2.14%。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