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21日至6月11日24时,本轮疫情广州市累计报告136例境内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129例,无症状感染者7例。加上佛山市确诊病例10例,湛江市确诊病例1例,茂名市无症状感染者1例,本轮广州本土疫情感染链已增至148例。其中确诊共140例。
20天内确诊140例新冠肺炎病例,广州这波疫情与以往发生的30多起区域性新冠疫情有着不同的特点。
截至目前,此次疫情的源头尚未找到,再加上此次疫情是由传播力更强、病毒载量更高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且这个新的病毒可能有一定的免疫逃逸现象......诸多新情况,一起胶着在广州这波疫情中。
从这次疫情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预防输入病毒所引起的本土传播,为更精准地防控输入病毒引起的本土疫情控制提供借鉴?
疫情的源头在哪儿
传染病能够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一不可。所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必须要做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由此可见,找到传染源对于控制疫情的重要性。
6月1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表示,每次疫情发生之后,特别是输入病毒引起的本土传播疫情发生之后,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一是溯源;二是对整个疫情应对过程进行过程中和事后的评估,来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更好预防输入病毒引起的本土传播,和更好、更精准地有力防控由输入病毒引起的本土疫情控制提供借鉴。
不过,广州此次疫情的源头寻找起来有点难度。自5月21日发现第一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至今已20天,广州尚未找到此次疫情的源头。
6月9日,广州市卫健委疾控处副处长李铁钢对媒体称,广州本轮疫情所有阳性病例都在同一条传播链上,阳性病例基因测序后的相似度在98%以上,但要想明确零号病例,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同样是境外输入性疫情,此前源起辽宁营口鲅鱼圈的疫情,在发现首诊病例后的14天,就切断了传播途径,工作组专家于5月25日表示:目前营口疫情的社区传播链已经基本阻断,传播链相对清晰。而能够切断传播链的前提是找到了传染源。
李铁钢认为,目前广州病例的传播链是比较清晰的,所有阳性病例都在同一个传播链上,但要想明确零号病例,还需要进一步调查,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员花一定的时间去对病例的相关资料,包括临床资料、分子生物学资料进行进一步收集、分析、整理和汇总,最终形成研判结果。
虽然尚未找到引发广州疫情的传染源和知晓它的传播路径,但这项工作仍是当前的重点。
冯子健认为,这次广东疫情的发生,一是要查找到底是怎么输入的,输入以后如何引起本土传播。其次,本土病例发生的时候,发现的及时性够不够,能不能更早地发现,以便采取更及时有力的防控措施,阻止疫情的传播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一位女士是不是首例病例,她是如何被感染的,这些我们都有了一些线索,正在具体的详细的调查核实,将来有了结果以后,我们就会找到可能导致输入病毒引起本土感染的环节和漏洞,我们需要去弥补,防止以后再次发生类似的传播事件。”冯子健表示。
对于本土病例发现的及时性是否足够,需要判断确诊的第一个病例是否为零号病人。也就是说,如果此次疫情的第一例确诊病例郭女士为首例,那么发现还算及时。但若郭女士不是首例,那么首例在何处,何时感染,何时传播,仍需要通过病例间的蛛丝马迹去破案。
为了防止再有新的病例感染,广州于6月5日起对全市近1900万的常住人口展开了全员核酸检测。自5月26日启动核酸大排查至6月7日,广州全市累计核酸采样2798.55万份,共发现阳性40人。李铁刚在9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不间断的多轮核酸检测,尽早发现人群中可能的感染者,把传染源从社区隔离出来、消除社区传播风险,对控制疫情尤为关键。
对于广州疫情的防控难度,冯子健认为,城市生活非常多样丰富的,人口又这么密集,在这样一个城市地区,要把疫情尽快阻断,既要保证精准防控,又要防止防控措施过度导致城市生活受干扰,在这两者之间如何把握好平衡非常重要。
每起疫情的评估都将给未来防控提供借鉴。冯子健说,每次疫情之后,都需要进行评估总结。需要对发现病例以后采取的措施,包括调查、对接触者的追踪管理、对传播的社区的风险评估,以及采取的管控的范围,也包括核酸检测、人群筛查的策略,框定的范围、频次,够不够、到不到位,是过还是不足,在这些方面都要去衡量和评估,最终会对整个疫情防控过程的得与失,都会有更清晰地认识。
广州中老年人群尚未接种疫苗
自5月21日出现第一个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至今,广州的疫情感染链已增至148人,其中,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超过三分之一。
对于广州疫情所表现的特点,冯子健认为,此次疫情是由传播力更强、病毒载量更高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同时,中老年病例比较多,病例聚集、聚餐、聚会比较多。这跟广东城市特定的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喝早茶。
此外,冯子健认为,病例感染发病前疫苗接种率比较低,给疫情应对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国家卫健委在3月29日发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中已经给出建议,虽然III期临床试验所纳入60岁以上人群的数量有限,尚无对该人群的保护效率数据,但是Ⅰ/Ⅱ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该人群疫苗接种安全性良好,与18~59岁人群相比,接种后中和抗体滴度略低,但中和抗体阳转率相似,提示疫苗对60岁以上人群也会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建议接种。
不过,广州老年人群在疫情发生之前接种疫苗的并不多。根据广州市卫健委消息,从7月开始,广州将全面为60岁以上老年人朋友提供免费新冠疫苗接种服务。当前确有接种需求的60岁以上人群,也可持相关证件到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咨询接种。
一位流行病学专家认为,对于入境人和物较多的城市,面临输入性疫情风险较高,应该进行集中的疫苗覆盖,提高疫苗接种率,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输入性疫情的发生。
德尔塔传播力与免疫逃逸
科学家们也正在努力了解目前在印度流行的几种冠状病毒变种,它的传播力以及免疫逃逸到底如何。
此次广州发生的疫情是由最早在印度发现的B.1.617.2变异株引起的,也就是德尔塔变异株。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较强,比过去的老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00%,比英国首先发现的毒株的传播能力提高了超过40%。
冯子健表示,从病例的情况看,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是显著增强,同时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都缩短了,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5、6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另外,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
“现在国际上研究显示,这个新的病毒可能有一定的免疫逃逸现象,但是现有的这几种疫苗对这个病毒都仍然有可观的保护效果。”冯子健表示。
德尔塔变异株属于B.1.617+谱系,于2020年10月在印度首次发现。截至2021年5月,已经出现了三个子谱系:B.1.617.1、B.1.617.2 和 B.1.617.3
根据6月8日bioRxiv预印本发表的《SARS-CoV-2 B.1.617印度变种:静电电位变化是否导致更高的传播率?》一文可以看出,该变体有13个氨基酸变化,其中三个在其刺突蛋白中,目前特别受到关注:E484Q、L452R 和 P681R。论文的研者发现, 德尔塔B.1.617.2 子系中尤为明显地导致病毒传播的潜在增加,传染性增强,目前并已传播到约40个国家,包括英国、斐济和新加坡。
印度浦那国家病毒研究所(NIV)在5月5日发表论文称,感染B.1.617的仓鼠肺部炎症比感染其他变体的动物更严重。对此研究,英国剑桥大学病毒学家拉文德拉·古普塔评论为,这项研究表明B.1.617增加了导致疾病的可能性。但他同时也提醒,很难从仓鼠推断到人类,并表示需要有关人类疾病严重程度的数据。
古普塔的团队发现,接种疫苗的个体产生的中和抗体针对B.1.617中的某些突变的效力降低了约 80%,尽管这不会使疫苗接种无效。研究人员还发现,德里的一些卫生保健工作者接种了印度版的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后再次感染,大多数病例与B.1.617相关。
德尔塔变异株的特点,在此次广州疫情中也可窥见一斑。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管向东介绍,与从武汉疫情以来以及后面30多次局部聚集性疫情的病人相比,广州此次疫情进入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比例相对偏高,大约是10%~12%。
目前,德尔塔变异株已经成为印度的主要流行株。印度科学家于2020年10月首次在几个样本中检测到德尔塔变异株。到2021年1月,科学家们注意到 德尔塔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呈上升趋势。到2月中旬,德尔塔变异株占当地病例数达到60%。在英国,德尔塔变异株已经占到发病人数的70%以上。
面对强劲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冯子健认为,当前,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强化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包括非疫苗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同时加快疫苗接种,采取综合措施来阻断广东疫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