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手车价格暴涨此前受到热议,这也是美国通胀飙升至13年新高的背后推手之一。原因正是芯片供应的短缺限制了新车生产,从而推高二手车的需求,导致二手车价格飙升。
然而,持续许久的“缺芯潮”和“涨价潮”此前并未带动A股芯片股股价。直到最近,沉寂已久的芯片行情一触即发。上周四半导体产业链全线爆发,半导体板块指数创历史新高。周五芯片概念继续大涨。重仓半导体的主动偏股基金净值单日涨幅超8%。外资6月以来同样大幅加码芯片股,士兰微、兆易创新等一度获得北向资金较大幅的净买入,跻身北向资金前十大成交股。
尽管行情火爆,但实则上、中、下游的基本面迥异。究竟国际机构如何看待后续的芯片行情?中国台湾及东南亚疫情的暴发又会如何影响半导体产业链?
“缺芯”最利好中游晶圆制造
“目前在半导体产业链中,中游晶圆制造商的基本面最好,其缺货情况也比较严重。尽管上游原材料大幅涨价,但大部分半导体公司的成本是可以传导的,即当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10%时,中游半导体公司也可以相应地向客户涨价10%。”新加坡淡马锡旗下的富敦上海(Fullerton)中国资深TMT研究总监古嘉元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半导体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包含设备材料;中游为IC制造、晶圆制造、相关生产制程检测设备、光罩、化学品等;下游则包含IC封装测试、相关生产制程检测设备、零组件、IC模组及通路等。
各界预计缺货的现象至少要持续到2022年年中。之前半导体缺货的主因是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导致疫情前半导体库存较低,而疫情又刺激了各类电子产品需求,电动车渗透率的提升也进一步刺激了芯片需求。因此,半导体行业决定增加库存,但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目前在半导体行业中,中游晶圆制造的缺货情况比较严重,例如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台积电、联发科等都属于这一类。除了缺货,近年来终端产品所需的芯片量不断提升,这也加剧了缺货现象。
“整个行业最缺货的节点是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先进制程涉及的产品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成熟制程涉及的终端产品则包括汽车、家电等,家电智能化、IOT(物联网)等也催生了更多半导体需求。”古嘉元称。
数据显示,通信设备、PC/平板、消费电子和汽车是前四大对芯片需求最为旺盛的下游行业。上述行业各占全球芯片下游终端需求的近30%、30%、15%和10%。
在这一背景下,中游也迎来了调整获利模式的机会。由于缺货问题加剧,许多IC设计公司不得不选择购买半导体设备放置在晶圆厂。“这不是少数现象,但这对于晶圆厂是有利的。因为晶圆厂正好可以调整其获利模式,通过和IC设计公司绑定更紧密来提升行业稳定性。”古嘉元称。
以台积电为例,即使涨价,空间也不会很大,但关键在于获得长单。如果IC设计公司将设备放置在晶圆厂,即使未来出现砍单的情况,相关晶圆厂也不会成为第一个遭殃者。
中游“涨价潮”持续
上游价格暴涨一时也难以缓解。上游支撑产业有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设备,用于半导体的材料有硅片、靶材、光刻胶等;半导体加工设备中包括单晶炉、光刻机、检测设备等。而当前缺货已蔓延到上游设备材料供应环节。
供需矛盾愈演愈烈之下,国内外芯片厂商接连发出调价通知单。“去年下半年以来,来自上游供应商的调价单一张接着一张。4月份刚提了价,估计接下来还要涨。”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
并非整个芯片产业链都形势一片大好。芯片涨价潮汹涌,下游企业不得不面对成本上涨的压力。在缺芯压力下,众多企业陷入有单不敢接的尴尬境地,有的企业不得不暂停接单,并延缓了出货周期。
相比之下,中游的日子要好得多。据集微网统计,自2021年二季度以来,由于原材料成本压力上升,已有超过30家半导体公司发布涨价函,海外芯片大厂意法半导体(ST)、东芝、安森美,国內厂商士兰微、智浦芯联、瑞纳捷均宣布在今年三季度调涨芯片报价,其中多家宣布此次价格上调涉及公司全线产品,涨价幅度在5%到30%之间。
此前,苹果最大的芯片供应商台积电已频繁调整芯片价格。台积电是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占全球先进制程晶圆代工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台积电先是决定将12英寸晶圆涨价25%,接着宣布自4月起提高晶圆代工价格;随后,中芯国际等多家芯片制造商也纷纷跟进调价,中芯国际4月1日起全线涨价,已下单未上线的订单则按新价格计价,其涨价幅度大约在15%~30%之间。
“大部分半导体公司的成本可以传导,最近半导体公司在广泛地提价,虽然他们的提价策略有些不同:有些公司价格涨幅稍少一些,以求稳定并吸收优质客户;另一些公司涨价较多,想要趁着本次需求较大的周期取得较大盈利,涨幅在10%~30%,”古嘉元告诉记者。
在当前的格局下,下游的处境最为艰难。他称:“半导体涨幅很大,但下游依旧愿意买单,原因之一在于其成本在整体中的占比其实并不高。以传统燃油汽车为例,疫情前半导体成本占比仅为2.6%。即使占比极低,但只要缺了这一块芯片,整部车就无法出厂,因此下游缺乏议价能力。”
东南亚疫情整体影响有限
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疫情的重燃此前也引发关注。半导体产业链长,一旦有环节出现问题,产业链就容易断裂。
5月,印度、越南等国家疫情开始持续恶化,导致当地工厂停工、跨国人员流动陷入停顿。保银资本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对记者表示,三星位于越南北江市的厂房,因超40名员工筛检呈阳性而暂停营运。由于疫情原因,越南北部Bac Giang地区关停多个工业园区,其中包含3个富士康在当地的厂房。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也出现大规模人群感染,导致工厂负责加工的iPhone手机一度减产超过50%。
这一度引发各界对半导体行业的担忧,认为这或加剧“缺货潮”。不过,古嘉元认为无需过虑。原因在于,即使东南亚的疫情形势严峻,但东南亚的相关业务更多集中在封装,而封装的产能比较容易调整,例如中国国内也有很多公司可以替代。相比之下,更为重要且难以替代的晶圆厂的疫情暂时处于可控范围内,没有出现大规模感染。晶圆公司大多属于国际成熟企业,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强,因此不太会出现疫情影响生产的情况。
未来,在涨价潮被消化后,市场将转而博弈的今年下半年甚至是明年的价格预期。未来再迎来一波涨价潮的可能性不高,因此高位入场博弈或非良策,中长期的基本面变得更为关键。
中国的半导体企业的确面临诸多机遇。机构认为,中国的半导体行业目前仍在技术爬坡期,同质化公司间的兼并和竞争加剧。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半导体公司也必然是最能创造附加值的公司,这是各国该行业在成长阶段必不可少的过程。
古嘉元表示,对于自下而上的长线外资机构而言,更关注的是半导体公司的基本面,尤其看重管理层的决策能力。“目前我们看到的业绩都是管理层在两三年前做的决定,但未来的业绩和竞争格局则取决于管理层目前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