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过程中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和项目逐步退出,使存量信贷资产质量承受劣变压力。因此,银行保险机构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近日,在“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强调。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都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
周亮认为,应正确认识碳达峰碳中和给银行业保险业带来的机遇挑战。从机遇看,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新空间,为绿色转型提供新动力,提升金融体系的气候韧性,为参与国际合作创造新契机
同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对我国银行保险机构业务转型与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周亮称,一方面,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要因应形势的变化进行战略调整,确保对环境友好、气候友好经济活动的有效激励;另一方面,减污降碳会改变资产估值和市场预期,影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
截至2020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1.59万亿元,规模居世界首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3亿吨。绿色保险保障功能不断提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覆盖重金属、石化、医药废弃物等20余个高环境风险行业。
周亮指出,“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银行保险业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一是健全规则标准。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金融领域制度框架,形成与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相匹配的金融政策安排。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为金融机构全面衡量碳足迹、加强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指导,为规范发展提供方向和依据。
二是创新产品服务。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探索并购融资、气候债券、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发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发展碳交易市场,提高碳定价的有效性和市场流动性,稳妥开展碳金融产品交易。丰富绿色保险产品,探索差别化保险费率机制,提升对绿色经济活动的风险保障能力。
三是强化风险管理。“要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完善客户授信管理,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流程。协同推进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对气候和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探索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评估碳减排和环保政策形成的风险敞口,有针对性做好应急预案。”周亮强调。
四是完善监管政策。健全绿色金融监管办法,优化市场准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支持创新业务模式,把握好减污降碳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将绿色转型进展纳入对银行保险机构的日常监管评价。完善监管指标体系,探索适合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计量方法,实施有别于传统形式的差异化监管,确保银行保险机构安全稳健运行。
五是推进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框架下,加强绿色金融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将“一带一路”作为实现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