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直达资金下达速度快,缓解了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让困难企业和群众直接受益,成效明显。为了用好这笔资金,审计部门对此进行了全过程、全覆盖跟踪审计。
近日,广东、山东、云南等省份公布了当地2020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审计报告”),不少地方对去年财政直达资金进行了专项审计,在肯定直达资金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今年相关部门也在解决这些问题。
资金违规分配或分配不及时不精准
为应对去年疫情冲击,中央创新宏观调控,推出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使得1.7万亿元新增财政直达资金比往常要加快一个季度拨给基层市县政府。这笔“救命钱”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是公共卫生等12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另一方面是用于困难企业、困难群众等抗疫相关支出。
总体来说,去年财政直达资金投向“准”。财政部数据显示,2020年直达资金形成的实际支出中,市县基层占比超过了96%;用于支持企业纾困解难支出8379亿元,惠及各类市场主体95万家。
不过,在实际落实中,也存在一些地方违规分配直达资金,扩大支出范围,资金分配不及时不精准等问题。
浙江审计报告指出,去年下半年两次组织对10个市和73个县财政直达资金进行审计。审计发现,地方存在违规分配使用资金。10个县违规将4.04亿元直达资金用于不符合政策的项目。如长兴县等3个县将下达的4420万元直达资金违规用于以前年度已完工的项目。
广东审计报告指出,部分市县存在资金分配不精准、下达支付不及时、扩大支出范围、虚报冒领、虚列支出和违规拨付等问题,涉及金额38.44亿元。
云南对16个市129个县财政直达资金审计后发现,13个县未及时将14.63亿元资金细化安排到具体项目或单位。
山东审计报告称,有些市县存在直达资金未直接拨付受益对象、下达分配较晚、未及时细化安排到具体项目、违规扩大支出范围等问题76.14亿元。
今年6月,审计署公开的《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称,全国审计机关对新增财政资金跟踪审计发现,部分地区资金分配不精准、下达支付不及时、扩大支出范围或虚报冒领、虚列支出或违规拨付等问题金额391.53亿元。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一些地方直达资金分配不精准不科学:一方面,去年疫情之下直达资金快速下达,给地方分配预留时间很紧,导致工作不细致;另一方面,地方实际情况千差万别,资金用途有限制,地方难以统筹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今年财政部等部门推出一些新举措。
比如,财政部预算司司长李敬辉在今年5月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财政部适当延长地方分配的时间。财政部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研究布置直达机制工作,并采取提前下达、指标预通知、加快资金下达速度等方式,为地方分配资金预留较为充裕的时间,提高项目分配的质量。
上述审计报告显示,至2020年底,有关地方已通过重新分配、收回资金、加快拨付等整改(直达资金)220.89亿元,促进新开工和调整项目1086个。
部分项目进展缓慢,资金闲置或效益低
不少地方审计报告都指出,一些直达资金项目进展缓慢,导致钱趴在账上等情况,影响了财政资金效益。
云南审计报告称,10个市及43个县部分项目进度缓慢,导致20.21亿元直达资金尚未支付使用。广东审计过程中也发现203个项目进展缓慢,涉及金额109.02亿元。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5月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钱等项目”主要是在预算管理工作当中,有关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造成的。财政直达机制将这一问题暴露出来。
目前包括财政部等要求地方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准备,给更多的资金分配时间,让行业主管部门间强化配合,把好项目关口,提高项目质量,确保资金与项目需求的匹配程度,使得资金快速落到项目,形成支出,减少资金沉淀。
另外针对一些项目难以实施或实施慢的情形,财政部也允许地方按照规定程序调整资金用途,避免资金闲置。
许宏才认为,“钱等项目”是一个大的体制机制的问题,需要通过推进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要健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项目为基本单元对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项目准备期就必须做好。通过改革争取做到预算一经批准,项目立即可以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解决上述问题。
广东审计报告称,截至2021年4月底,有关市县已通过重新安排、收回资金、加快拨付等方式整改38.44亿元,并促进203个进展缓慢项目加快推进,审计指出问题已全部整改。
另外,一些地方直达资金在拨付、监控、信息公开方面也存在不到位问题。
比如,浙江审计报告指出,东阳市等27个市县未将14.22亿元直达资金资金点对点拨付至最终收款单位。金华市金东区等28个市县直达资金监控系统数据填报不及时、不准确。衢州市柯城区等7个市县有14.58亿元直达资金分配使用等情况未按规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