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公司与汉口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汉口银行给我们发放了500万元贷款,解决了公司产品线研发攻关的后顾之忧。但2020年受疫情影响,公司订单遇到很大阻力,上半年的销售收入不足2019年同期的50%,汉口银行为这500万贷款办理了延期,帮助公司在下半年逐步回到正轨。”武汉华工安鼎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如是说。
这是近期第一财经记者在湖北武汉调研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在湖北武汉,类似的科创中小企业屡见不鲜。得益于金融的助推和转化,近两年来,不少企业都明显感受到了政策的倾斜。
调研中,不少企业负责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湖北银保监局充分发挥“引路人”角色,运用差异化监管政策,引导信贷保险资源向科创企业倾斜,助力辖内科技创新蓬勃发展。
“去年疫情,武汉市传统产业受影响较大,但我们服务的3000多家科技中小企业几乎没有遭受损失,有的反而逆势发展。”汉口银行董事长陈新民说。
不过,仍需注意的是,金融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堵点”。提高科技“含金量”,金融机构服务能力还需提高,相关配套政策及激励措施还有待健全。
萌芽阶段,提供“第一桶金”
回忆创业初期得到金融“第一桶金”,璟泓科技董事长王健斌直呼“太难了”。“把房产、别墅都卖掉了,科创企业都是轻资产公司,很多金融产品根本不适用。”
“当时,我在报纸上看到汉口银行成立了一个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通过科技金融业务创新,运用专利技术质押的方式为企业贷款。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申请了,这是公司第一次得到金融支持。那个时候200万元的贷款,价值非常大,创业初期公司就是用这笔钱先把市场推广工作展开了。”王健斌称。
受制于轻资产、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前景不确定、信息不透明等多个问题,不止一家科创中小企业面临过类似的融资困境。
湖北金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种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大,“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公司快速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湖北金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湖北当地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与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飞船已经搭载公司育种的水稻种子、玉米种子进入太空,9月将通过返回舱带回地面。该项目是利用宇宙空间微重力、超真空、强辐射等特殊环境的诱变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特别种子经营季节性较强,收获季节种子收购的资金量需求大,制约着我们公司扩大经营规模和走出去发展。但近年来,湖北人保财险、湖北国创担保等金融机构对我们公司大力支持、解困解难,提供了保证保险、应急转贷等多种金融服务产品,及时解决了公司季节性采购的资金问题。”公司相关负责人称。
近年来,随着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金融助力下,科技“含金量”正在不断提高。湖北武汉探索开展科技金融已有十多年经验。
早在2007年,《关于确定第一批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的通知》出炉,武汉获得国家首批科技保险创新试点资格;2015年,《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落地,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批的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16年,《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 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让东湖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投贷联动试点地区;2020年,银保监会和湖北省政府联合发文,确定湖北省武汉东湖高新区成为全国首个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
“科技金融使命非常大,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金融是最佳的行动方案。”在东湖高新区金融局黄爱兰博士看来,科技金融可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传统金融服务“落实最后一公里”有所不同,科技金融服务关键是“打通最先一公里”,即在科创企业萌芽阶段,给予金融支持。
创新模式,定向“供氧”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湖北银行保险业支持科技创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组织、机制和产品体系。”湖北银保监局法规处处长邓超把湖北经验概括为“四专”,即出台专项政策,监管工具箱持续健全;设立专营机构,组织“矩阵图”日臻完善;开发专门产品,企业“点菜单”不断丰富;开展“专业合作”,服务“生态圈”逐步构建。
比如,通过投贷联动模式,着力解决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缺信用问题;通过金融服务网格化模式,着力解决科技型企业缺信息问题;通过全周期金融服务试点模式,着力解决科技型企业缺产品问题。
此外,在监管推动下,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普遍设置了科技金融专业部门,设立科技专业分支机构,配备科技金融人才。目前,东湖高新区已集聚科技银行专营机构24家,科技保险专营机构及服务机构55家,初步建立起了符合科技型企业发展特点及金融需求的机构组织体系。
科创企业普遍存在资金需求大、投资周期长、潜在风险高、短期回报不确定性强等融资特点。为科创企业定向“供氧”,湖北省创新推动“政银保”模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从而鼓励银行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目前,“政银保”相关业务主要在武汉市开展。截至2021年6月末,全省科技型企业融资总额达到6653.3亿元,较疫前2019年末大幅增长46.13%,服务科技型企业达到6235家,新增2117家;2020年以来,全省保险机构累计为602家(次)科技企业提供584亿元科技保险风险保障,累计赔付1.5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共为202家(次)科技企业提供近5亿元融资支持,累计赔付409万元。
把量做大,部分问题待解
加强与地方政府协作,拓宽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尽管金融支持科创企业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
在支持科创中小企业时,银行机构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评判企业的核心技术价值。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银行尝试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来填补企业的资金缺口。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湖北省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余额14.65亿元,较2019年末大幅增长76.76%。
但在探索知识产权质押模式过程中,银行业也面临着一些困境。调研中,武汉农商行光谷分行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基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企业一旦出现风险,市场认可其知识产权的意愿就会大幅降低,流拍可能性极大,而企业出现风险后,知识产权的价值也很难认定。“专利价值取决于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测,企业出问题,专利价值如何确定就有待商榷。企业专利权在信贷全流程的价值评估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除此之外,调研中,记者了解到,作为目前支持科创企业的主力军,银行机构普遍面临着投入与收益不匹配、缺少顶层设计等难题。
“光谷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融资的市场需求很大,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现在我们的科技金融把量做大还是有一些困难。”汉口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金融服务科技中小企业还面临资源错配、体系错层、服务错位、成果错失等难题。
以服务错位为例,一位武汉当地城商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银行传统的风控体系与科技中小企业轻资产运营、创新型商业模式不匹配,‘看过去转为看未来’服务能力存在不足,同时科技中小企业固有的成长周期与银行内部对经营机构的即期考核也不匹配,科技金融服务的长期性服务理念尚未建立。”
此外,资源错配是指,我国尚不成熟的科技金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较为有限的科技创业投资资源、不够活跃的投融资市场,与大量科创企业发展壮大所需的成长环境不匹配;体系错配是指实践中科技金融政策、服务,多以区域和部门为着力点,未能全面调动各类资源联动协作;成果错失,是指市场上缺乏高效的转化平台,同时科技中小企业承接科技成果的能力十分有限。
“金融机构对上述几方面的支持都存在不足,科技金融的‘最后一公里’尚不通畅,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可能错失发展机遇。”该负责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