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的数字产业蛋糕正在形成,担任华为未来增长重要引擎的企业业务也在寻求切入数字化赛道的机会窗口。
9月24日,在华为全联接2021第二天上午,华为宣布,未来三年内推进超过200个场景化服务解决方案落地,相关人力投入从当前的1500人增加至2500人。同时,华为发布了面向政府、交通、金融、能源、制造五大行业的11个创新场景化解决方案。
“技术是第一步,大量的复制场景化方案深入行业,落地应用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华为董事、CIO陶景文在演讲中表示,数字化不是一家企业就能覆盖的生意,生态朋友圈的打造至关重要。
华为企业BG总裁彭中阳则在会后的采访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从“要不要做”变为“如何做”,过往被动响应技术需求的模式已经落后,如何依靠生态力量打造可以广泛复制的创新场景化解决方案成为未来方向。
数字化刚刚开始
数字技术正在从支撑系统逐步进入到生产系统和决策系统,从而催生了更大的ICT能力需求。
但蛋糕越大,参与的玩家就越多。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一方面是SAP、Oracle这样的老牌国际IT厂商,另一方面是传统的用友、金蝶为代表的IT服务商以及科技、互联网领域的巨头华为、阿里、腾讯、亚马逊等。
从切入路径来看,各家厂商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比如互联网云巨头先做中小电商企业的数字改革,IT企业先从IT的架构提出方案,但每个行业业务迥异、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更是千差万别,即使在相同的行业中,不同的企业也面临着不同的痛点和挑战。
“数字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化和上云,还涉及到企业关键环节背后的系统性重构和升级。”彭中阳认为,数字世界的“深耕”是一个由浅及深、逐步迭代的过程。
以港口业务为例,其对象不仅是货船、货物、工人,而是整条航线。进入数字化后期阶段,企业可以基于基础设施数字化、对象数字化、规则数字化,并以数据治理等手段重构生产模式。
“不过业务数字化也不是数字化的终点,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业务转型,应该先聚焦行业特性、梳理业务痛点,然后系统规划和分步实施。”彭中阳对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华为有100多个场景的成熟解决方案,三年内这一数字将扩大至200个,但从产业的空间来看,目前头部厂商所覆盖的企业还仅仅是冰山一角。从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来看,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666个工业小类,47个服务业大类、599个服务业小类,数字化产业刚刚开始。
打造数字“生态圈”
华为在十年前正式成立企业BG,主要在内部担任着华为ICT转型的重任。但成立之初,行业并不看好。
2014年的时候,作为华为企业市场当时的竞争对手,思科原CEO约翰·钱伯斯在一场演讲中表示,在过去的几年中,思科最初的竞争对手大部分已经被市场淘汰,而到了2018年,其他竞争对手将所剩无几,其中就包括华为在内的众多厂商。
但华为企业业务不仅活了下来,营收数据在去年年报中首次跨过1000亿门槛。而根据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华为销售收入32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1%,企业业务同比增长18.2%。
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华为内部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数字化转型更多的来自于业务的驱动,传统企业、传统经济将会拿到数字化转型的主导权,而这也是华为的新机会。
在现场分享的PPT中,华为提到了智慧机场飞行区“车路协同”的案例。“过去机场的解决方案主要是人脸通行,数字化只是辅助手段。但这一次我们进入了飞行区的自动驾驶,也就是机场的核心业务中,减少了车辆以及航空器的冲突事故。”彭中阳对记者说。
从技术的实现路径上,陶景文在演讲中表示,华为希望以乐高积木的方式,将通用的业务快速在千行百业得到复制。“华为自身经历了从单领域数字化,到全面数字化的转型过程,对于企业存在的问题能够感同身受。”
此外,陶景文表示,华为数字化平台“鸿源云道”即将对外开源,这一平台集结了华为原有IT架构改革的技术积累。他认为,未来的应用是实现以人为中心,形成由应用找人,而不是人找应用,华为打造鸿源云道,就是希望将自己的能力开源出来服务其他行业,促进企业形成全球高质量的竞争力。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华为企业市场合作伙伴数量超过了31000家。
“自华为企业业务BG成立之初,我们就提出并大力推行生态战略,力求建立一个共生共创共赢的生态体系。”彭中阳表示,从成立之初走到今天,无论华为经历了什么,这个信仰从未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