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询价市场化改革后,近期出现阶段性破发现象,“打新神话”破灭。与此同时,监管层对网下询价违规行为依旧常抓不怠。
10月22日至10月29日期间,A股市场连续6个交易日出现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共涉及8只股票,均来自注册制板块,其中5只新股来自科创板、3只新股来自创业板。
这些新股均是按照询价新规完成询价定价的。在业内人士看来,IPO询价市场化改革已初显成效,“抱团压价”情况有显著改善,前期存在问题基本解决,机制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效。传导到二级市场,市场博弈加大,出现阶段性破发现象,终于破解了“无脑打新”的长期异象,发行询价逐渐回到了正常轨道。
在加大市场自身调控能力的同时,监管层也持续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不让违规行为钻制度改革的空子。
就在10月29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官网信息显示,该所日前开展了第四轮科创板网下投资者专项现场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对1家机构采取了监管谈话并处书面警示监管措施。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 网下询价的独立性和严谨性依然有待提升,充分定价依据、报价决策程序等将作为未来检查关注的重点。
新股不败神话破灭
自10月22日开始至10月29日,A股市场的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就如同连续剧一样,每个交易日都在上演。
最先带头上市首日破发的是中自科技( 688737.SH),盘中最高价(70.50元/股)都没有发行价 (70.90元/股)高;过了一个周末之后,10月25日, 凯尔达( 688255.SH)和可孚医疗( 301087.SZ)接力,开盘均破发,盘中均有所反弹,但前者收盘价高于发行价,后者收盘仍旧破发;10月26日,中科微至(688211.SH)开盘即破发;10月27日, 新锐股份(688257.SH)也“不出意外”开盘即破发;10月28日,成大生物( 688739.SH)和戎美股份( 301088.SZ)又是开盘双双遭遇破发;10月29日,深城交(301091.SZ)开盘便破发,盘中最高价(36元/股)也不及发行价(36.5元/股)。
在新股频频破发的同时,近一段时间内IPO发行上市家数相对较为集中。10月份以来至今(16个交易日),A股市场共有32只新股上市,其中10月22日至10月29日期间,有15只新股上市。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一批企业在获得IPO批文后,等待询价政策的优化措施;二是因为临近三季度末,一批企业赶在三季报更新前完成发行。
“目前尚未出现企业因破发而延缓发行的情况。”有投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另外,记者注意到,10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公告称,已与上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三方签署《加强注册制下新股网下询价监管协作备忘录》,共同加强对注册制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报价行为监管。
根据公告,《备忘录》明确了网下投资者报价一致性显著较高的认定标准,由沪深证券交易所发挥信息数据优势,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科技监管手段,开展网下投资者报价行为监测,协会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监测结果,及时发布网下投资者关注名单、异常名单等。三方还将共同加强网下投资者监督检查,进一步增强自律检查的针对性、有效性。
对此,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自9月18日注册制下发行承销一系列新规实施后,买方内部博弈明显加大,“抱团压价”情况有显著改善,前期存在问题基本解决,机制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效。与此同时,监管层在完善基础制度建设的同时,正联手“加码”自律监管,未来网下投资者报价行为的监督、监测、检查将趋于常态化,对于一些触碰规则底线、挑战监管的行为预期将不断加大惩处力度,以保证制度效用可以运行在正确的航道上。
网下询价违规依旧遭严查
对网下询价违规行为, 监管“严”字当头不松懈。
10月29日晚间,上交所发布第四轮科创板网下投资者专项现场检查的处理情况,对上海嘉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予以监督警示并采取监管谈话措施。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这次现场检查是于 2021年10月12日至15日开展的。从本次检查情况看,经过前期多轮现场检查与宣教,网下投资者参与新股询价报价的规范性总体有一定提升,但仍在内部制度流程健全性、决策流程规范性以及文档资料完备性等方面较存在一定问题。
比如:未在充分研究基础上理性报价问题在此次受检查对象中依然普遍存在,包括内部研究报告缺少严谨完整的逻辑推导过程,最终报价缺少充分的定价依据支持、主观随意性较强,没有严格履行报价决策程序等。
记者了解到,上述问题将作为未来检查的关注重点,对于网下投资者存在上述问题的,监管机构将依据相关规则严肃处理。
针对前期出现的网下投资者“抱团报价”现象,上交所已建立了面向网下投资者的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对新股报价行为进行动态监测,强化报价明细数据定期分析、排查,对网下投资者报价违规行为依法从严监管。
“在7月进行的第3轮现场检查实施后,定价水平明显上升,报价集中度有一定程度下降。”上述业内人士称。
自去年四季度起,上交所已开展3轮网下投资者现场检查,2轮监管约谈,涉及机构数量近50家,对存在违规或异常行为的主体公开相关监管措施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