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避暑宫图》露面拍场,漫谈谢稚柳陈佩秋鉴藏往事

时间:2021-11-04 13:44:17 | 来源:第一财经

由《避暑宫图》领衔的高花阁七件宋元书画珍藏,近日现身中国嘉德秋拍,引起学界和艺术圈热议。

郭忠恕(传)《避暑宫图》立轴 (局部)设色绢本

“这张《避暑宫图》非常精彩,是顶级国宝。北宋五大里程碑作品,三件在台北、一件在大都会,所以它最好要被博物馆收藏。”上世纪90年代,上海大学教授徐建融就曾看过此作,他认为《避暑宫图》是中国山水画里程碑之作,可与台北故宫所收藏的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李唐《万壑松风图》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董源《溪岸图》并称为北宋五大山水画里程碑作品。

本次上拍的七件宋元书画,都来自谢稚柳陈佩秋伉俪的收藏,夫妇二人都是当代著名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在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和妻子管道昇是一对艺术造诣极高的伉俪书画家,600多年后,谢稚柳陈佩秋伉俪被称为“当代赵管”。

谢稚柳陈佩秋伉俪被称为“当代赵管”

2005年,北京华辰秋拍曾推出《赵管风流——谢稚柳、陈佩秋书画精品专场》,上拍的44件拍品全部成交,总成交额3081万元,高出总估价两倍,轰动海内外市场。

这次《高花阁鉴存——谢稚柳陈佩秋伉俪纪念专辑》的七件宋元书画,包括了郭忠恕(传)《避暑宫图》、马远(传)《松下弹琴图》、赵孟頫《竹禽图》、马远《松泉高士图》、赵雍《寒林图》、佚名《秋林牧童图》、王冕(传)《梅竹松石图》,或有重要出版著录,或参加过重要展览。陈佩秋先生或题裱边,或钤藏印,或经谢稚柳先生题签、题诗堂。这些历史印记,勾起一代大家谢稚柳陈佩秋的鉴藏往事。

宋画杰作《避暑宫图》

1973年,24岁的徐建融通过老师姚有信介绍,在上海认识了一批画坛前辈,其中就包括谢稚柳、陈佩秋夫妇。

他经常去拜访二老,在考上浙江美元研究生后,又师从两位先生学习研究。他们家中很多的藏品,徐建融都见过,其中就包括《避暑宫图》。

“《避暑宫图》是陈佩秋先生年轻时收藏的,解放初她在浙江美院念书,空闲时和黄宾虹去古玩市场看到后买下来的,买回来后,谢老看了一乐,说:‘这是一张好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古代书画鉴定家吴敢认识陈佩秋先生,也与《避暑宫图》有关。2004年,他去拜访陈佩秋,第一次见到《避暑宫图》的原大复制品,“这张画很打动我,我认为是当时我见过的界画里艺术水准最高的一件。”两宋绘画是中国绘画史的高峰,界画又是中国绘画中的特殊门类,画家用界笔直尺划线的手法,让画面中的建筑造型更加精准工整。

郭忠恕(传)《避暑宫图》立轴 (局部)设色绢本

新中国成立后,此画曾入存上海博物馆,并被编入195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博物馆藏画·上海博物馆藏画》,当时被定名为《宋·佚名·溪山楼观图》。1979年,谢稚柳撰写《上海博物馆藏画读后记》,专门解读《避暑宫图》:“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第五图宋无款《溪山楼观图》,此图清方浚颐的《梦园书画录》说它是唐王维的画笔,显然把它的年份提得远了,但也不会距离唐代过远,至少是北宋初期的画笔。1980年代初,此画被退还陈佩秋。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画粹编一》中,此画著录为《五代·郭忠恕·避暑宫图》。

1959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画》,《避暑宫图》被收录其中

研究《避暑宫图》时,美术史学者汤哲明认为,这幅画属于全景式构图,皴笔极爽利,接近浙派和唐寅。但从造型的古朴和用笔的稚拙来看,是地道的北宋画法,层层烘染结构的墨法更是宋画的古韵。

在现存的绘画中,跟这幅画相仿的,一是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传为郭忠恕的《明皇避暑宫图》,另一幅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

尽管《避暑宫图》没有作者落款,徐建融等学者推测,应是郭忠恕创作于北宋早期,“元代王振鹏、李容瑾所画的宫廷楼阁都是学习郭忠恕,这张《避暑宫图》上面,陈佩秋先生也看出有宋徽宗的印鉴和“天下”用了画押,更证明这张是北宋画无疑。

一代鉴藏大师,曾为上博鉴定大量书画

曾著有《谢稚柳学术艺术研究文集》的徐建融说,谢稚柳夫妇的藏品与张伯驹、庞莱臣的收藏不同,“他们不为收藏而收藏,是为自己的绘画实践来收藏。”

“谢老是凭长期在画画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来看画,看怎么用笔,取得对每个人的时代风格和笔墨风格的认识。”徐建融认为,两位书画家之所以鉴定并收藏唐宋绘画,都是为了更好地研习,“他们很早就在宋画上取得很高成就,这跟他们的借临、收藏原作是分不开的。”

生于1910年的谢稚柳,最初师从陈洪绶,后随张大千赴敦煌研究壁画。陈佩秋在国立艺专学画时,也常得到黄宾虹指点熏陶,这种影响持续到她晚年。

“他们国学的底子、能书擅写的功夫、诗词修养等方面,都有着相当高的造诣。对于书画的历史、书画家的认识,先生们也都掌握得极为全面。”吴敏说,晚年的陈佩秋始终痴迷书画,一聊起书画就精神矍铄,可以聊到很晚,似乎从书画中吸取了精气神。

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谢稚柳两次参与全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作为鉴定组组长,他带队走遍中国各个省份,对所有的一级品、二级品进行全面鉴定。他的著作《鉴余杂稿》、《敦煌石室记》等文集,就是当时对中国古代书画、敦煌石窟的鉴定与研究成果。

谢稚柳先生在鉴定古代书画

上海博物馆成立后,大量的古代书画都是经由谢稚柳先生鉴定后入藏,其中包括镇馆之宝王羲之《上虞帖》,以及徐熙《雪竹图》、王晋卿《烟江叠嶂图》等名作。

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顾祥虞回忆,在上海博物馆14万件馆藏中,国内最高等级、最高水准的2万多件书画藏品,都是以谢稚柳为核心展开的征集和鉴定工作,“谢老从始至终都在专业方面为上海博物馆的艺术收藏提供帮助。最让人难忘的是,他曾还在上海博物馆新馆筹建初期卖过画,为博物馆筹得一笔钱。”

1992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在人民广场建上海博物馆新馆。谢稚柳联系日本书法泰斗村上三岛先生,商量用各自的作品来为新馆献一份力。村上三岛先生写了30幅字、一张册页、一首诗词和一张书法,谢老画了30张册页,最终,60幅作品在日本售出30万美元,全数捐给了上海博物馆。

谢稚柳于1997年6月1日去世,享年87岁。陈佩秋于2020年6月26日去世,享年98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