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大考,对于部分车企而言难度不小。
近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到2030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大幅提升。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21.1%,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为12.6%,与2020年5.8%的渗透率相比,提升明显。
“今年个别月份的渗透率很高,接近20%,特别是年底可能会超过20%;到2022年如果小型车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长,以及一批自主企业的插电混合动力(PHEV)上市,这将带动整体新能源渗透率提高或将超过20%,提前达成国家2025年20%的规划目标。”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不过, 特斯拉、比亚迪、长城、“蔚小理”等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贡献了很大一部分销量。而上汽集团、一汽集团、长安集团、东风集团车、广汽集团以及北汽集团这六大汽车集团,大多数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表现并不容乐观,未来九年亟需加把劲。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广汽集团将于广州车展上公布其关于 “碳达峰”的战略。不过,广汽内部人士拒绝提前披露具体的内容。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到,2025年新能源车占比20%是最低数字,实际上会超过。
当前,为备战“碳达峰”大考,六大汽车集团皆加快电动化转型,集体进攻新能源汽车领域新城池。
多数集团新能源车渗透率不足5%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中汽协以及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梳理发现,从今年前8个月的销量来看,六大汽车集团整体销量之和约为1162.6万辆,在中国车市总销量占比超过70% ,但六大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平均渗透率仅为5.4%,其中有四家渗透率不足5%,只有上汽集团的渗透率突破10%。具体来看,上汽集团新能源车渗透率为13.6%,广汽集团为5.7%,东风集团为4.6%,长安集团为3.9%,一汽集团和北汽集团均为2.2%。
从各大汽车集团的十四五规划来看,普遍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20%甚至更高。其中,上汽集团则力争在“十四五”末进入全球车企前五(销量达1000万辆),新能源车在集团车辆销售占比达到25%。一汽集团计划2025年销量汽车整体销量目标为650万辆,将投放50款以上的新能源车型,其中自主品牌30款以上,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0%以上。长安集团计划到2025年,实现长安品牌销量将达到300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达到25%以上。东风集团计划新能源汽车销量到2025年达到100万辆。广汽集团提出到2025年汽车产销量达350万辆,新能源车产品将占整车产销规模超20%(按此折算,则超过70万辆),并实现自主品牌全系列产品电气化。北汽集团虽然未提出具体的销量目标,但其表示将以全面新能源化战略为引领,推进“纯电、混动、氢燃料”多线并举技术路线。
“碳达峰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是能够完成的,但对六大汽车集团而言,它们的压力较大。”崔东树对记者表示,六大汽车集团旗下有部分自主品牌转型较慢,同时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效应还未发挥出来。
从今年前8月的销量表现来看,除了上汽集团外,其他五大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均未能突破10万辆,而自主车企比亚迪前8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经达到26.6万辆。上汽集团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车企,今年前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1.2万辆(总销量303.8万辆),东风集团新能源车销量为9.7万辆(212.9万辆),广汽集团为7.6万辆(132.9万辆),长安集团为6万辆(154.4万辆),一汽集团新能源车销量为5.3万辆(238.5万辆),北汽集团2.6万辆(120.1万辆)。
从六大汽车集团新能源车业务来看,普遍是靠自主品牌拉动,而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近两年纯电动车产品才开始逐步量产。在合资领域,大众品牌是电动化转型较为激进的典型代表。乘联会发布的新能源车企销量显示,除了特斯拉这一外资品牌外,当前合资品牌均未进入销量前十。9月,主流合资品牌中的南北大众的新能源车零售量为1.4万辆,却占据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72%的市场份额。
“大众品牌在合资车中目前是一个风向标,它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崔东树对记者表示。大众汽车是率先宣布全面转型的跨国车企,也是转型最为激进的传统车企。今年以来,大众汽车先后在中国市场投放ID.4家族、ID.6以及ID.3五款车型。目前ID.家族正在上量,9月销量突破万辆,这让大众在华的合作伙伴上汽集团和一汽集团在一定程度上从中受益。但放在整个大众品牌上来看,目前占比仍较小,这与大众汽车制定的电动车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
从其他汽车集团的合资品牌来看,当前的局面都较为被动。广汽集团旗下的日系车在电动车领域较为保守,尤其是在纯电动领域迟迟未真正发力。东风集团、长安集团和北汽集团旗下的合资业务目前新能源表现仍然较差,与自主品牌有较大的差距。
有人欢喜有人忧
目前,六大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发展,有人欢喜有人愁。自2018年以来,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一汽集团新能源车的销量呈现逐年上涨的态势。
据上汽集团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前10月,该集团新能源车累计销量55.6万辆,同比增长187.57%,新能源车在该集团前10月420.1万辆总销量中占比为13.2%。当前,上汽集团新能源车市占率突破了10%,与该集团旗下合资车企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和自主车企上汽乘用车以及上汽大通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有关,尤其是上汽通用五菱的贡献最大。上汽集团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7.7万辆,仅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五菱宏光MINI EV这一车型的销量就达到4.8万辆,在整个集团新能源车销量的占比达60%以上。近两年来,以五菱宏光MINI EV为代表的小型车发展迅速,其销量曾连续多月超过特斯拉Model 3。业内认为,五菱宏光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在于性价比较高,同时在年轻化战略方面做得较好。
与上汽集团当前合资车企和自主车企新能源双双发力有所不同,广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主要是靠自主品牌在拉动。今年1~9月,广汽集团新能源乘用车实现销量9.1万辆,同比增长82.4%,其中自主新能源销量为7.9万辆。广汽集团旗下自主新能源品牌广汽埃安来势汹汹,前10月累计销量达到9.18万辆,全年预计超过11万辆。这与广汽埃安密集推出新车有关,广汽埃安的AION家族10月全车系订单达到2.3万辆,终端销量达1.3万辆。其中,起步价10万元出头的AION Y自今年4月上市以来,销量快速增长,目前月订单破万,交付已排期到2022年。广汽埃安近日趁热追击又推出2022款AION Y新车。
东风集团的新能源车表现则较为平稳,2018年到2020年的销量徘徊在6万辆左右,今年以来销量有所上涨,目前超过了去年全年的销量,自该企业4月发布“东方风起”的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以来,加快在新能源等领域的步伐,其中该集团高端品牌岚图自8月交付以来,到10月已累计交付2322辆。
近几年来,长安集团和北汽集团新能源车之路则比较坎坷,皆经历过销量大跌。长安新能源汽车销量受补贴退坡等冲击,从2018年的8.7万辆跌至2019年的3.7万辆。今年以来,长安集团新能源汽车有所回暖,目前销量已超过去年,这与该集团旗下小型车长安奔奔EV销量较好有关。
不同于长安集团,北汽集团新能源车销量从2018年的16万辆左右下滑至2019年的4.4万辆,经历销量滑铁卢后,至今仍未有明显起色。北汽新能源疲软的表现是造成北汽集团新能源市占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从北汽新能源过去的销量结构上来看,B端网约车占据了较大的比例,2020年受疫情影响,网约车市场急剧下滑,北汽新能源这类车型受到的冲击较大。此外。在畅销的A00级车型方面,北汽新能源过去主打ec系列,其市场表现曾很好,彼时其他车企推出的A00级车型较少,随着竞争加剧以及北汽新能源在国民车战略领域的收缩,整体销量下滑较为明显。北汽新能源今年1~9月累计销量为1.7万辆,同比下滑19.5%。
与北汽集团类似,一汽集团新能源的市占率也较低,但两者的情况并不相同。一汽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相对较晚,也是六大汽车集团中基数最低的企业,其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仅为1.2万辆,当时与北汽、长安有很大的差距。当前,一汽集团新能源汽车的上涨主要是自主板块红旗以及合资板块一汽-大众带来的增量,虽然近几年一汽集团新能源逐步上涨,但占比仍然较低。
面对“碳达峰”大考如何解题
目前,对于六大汽车集团来说,要在2030年实现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比例达到40%左右这一目标,压力不少。
在新能源领域冲在最前面的上汽集团,最近动作连连,进一步提速。前不久,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公开表示,上汽碳减排工作将以产品端为核心,加快向生产端和使用端延伸,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发展。在产品端,上汽将大幅提高纯电动车型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销占比,持续改善电耗指标,降低产品的碳强度。到2025年,上汽集团规划在全球实现新能源车销量超过270万辆,占上汽整车销量的比重不低于32%。
为加快智能化、电气化转型,上汽集团近日发布公告称,将投资设立飞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进军中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并将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的R品牌独立运营,由飞凡汽车以轻资产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探索数据驱动和产业共创的新模式,加快开拓中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而在此之前,上汽已与阿里巴巴、上汽浦东联合推出高端新能源品牌“智己汽车”。 智己汽车首款纯电动轿车计划在2021年底上市、2022年交付,其第二款车型是一款纯电动SUV,计划在2022年上市。
六大汽车集团旗下的自主板块纷纷加大在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火力,除了上汽,东风岚图、长安“阿维塔”、广汽埃安、北汽极狐汽车以及一汽红旗皆朝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发力。北汽计划于2021年底前实现首款智能豪华纯电轿车极狐阿尔法S(HI版)的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合作,希望通过这款首次搭载华为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破解当前的困境。岚图第二款车型将推出MPV(内部代号H56),对标丰田埃尔法,这是全球首款电动MPV,计划在2022年上市交付。当前,长安集团定位为高端智能纯电车品牌的阿维塔和定位为国民新能源车品牌的长安新能源双双挂牌增资,其中阿维塔日前引入了宁德时代等投资者。按长安集团最新规划,其已将2025年新能源车占比由25%上调到35%。
而广汽集团正在推动广汽埃安混改,希望通过引入外部投资者加快抢占新能源高端市场,并为将来单独上市做准备。目前,广汽集团举全集团之力发展广汽埃安,广汽埃安一期工厂正在扩建,随着明年1月新生产线投产,其产能由10万辆扩到20万辆/年。未来,广汽埃安汽车工厂总规划产能为40万辆/年。此外,广汽集团近日通过了广汽埃安《关于自研电池试制线建设项目的议案》,此项目计划总投资3.36亿元,将快速建设一条自研电池电芯的中等规模生产线。
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称,碳达峰目标原本就是广汽埃安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核心内容,国家推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之后,预计未来还会出台一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相关碳交易政策,这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是利好的政策。广汽埃安正在打造成零排放的企业,具体的方案正在制定之中。
不过,六大汽车集团要通过“碳达峰”大考,除了靠旗下自主品牌发力,也有待目前销量依然占大头的合资品牌的努力。乘联会的数据显示, 9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3%;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0.5%;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3.0%。
鉴于市场格局正在重塑以及环保门槛不断提高,丰田、大众、日产、福特、本田、通用、现代等跨国车企巨头也纷纷加速迈入电动化时代,加大导入新技术、新产品,甚至推出全新纯电动车生产平台和全新品牌,以此抵御特斯拉、比亚迪以及“蔚小理”等电动车企的进攻,而这也将助推六大汽车集团电动化的步伐。
随着大众电动化步伐提速,将进一步为上汽集团和一汽集团这两大合作伙伴备战碳达峰分担不少压力。东方证券研报指出,上汽大众ID系列10月销量突破7000辆。10月基于MEB平台打造的紧凑型轿车ID.3正式上市,弥补了大众在中低端新能源市场的空白,首周销量达1255辆。预计四季度芯片短缺逐月改善,ID.3上市有望带动上汽大众新能源车销量持续提升。随着ID系列发力,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新能源车的表现有望提升,上汽集团和一汽集团新能源车的销量未来存在大幅增长的可能。
丰田和本田等跨国车企巨头最近也大动作连连。丰田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亮相了旗下全新纯电动概念车bZ4x。根据丰田汽车规划,丰田bZ4X量产版车型将在明年上市,通过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超过1300家经销店进行双渠道销售。今年7月,广汽丰田新能源产能扩建项目一期20万辆/年产能已正式投产,为未来不断导入新能源车型而做好准备。而本田日前推出全新纯电动品牌e:N,未来五年将通过合资企业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在华陆续推出五款e:N全新车型。
由于跨国车企电动化战略加速,六大汽车集团旗下合资公司在产品、生产、营销和服务等方面正不断变革。为提高新能源车渗透率,广汽集团旗下的广汽本田最近已陆续推出多个改款换代车型,继9月纯电动SUV新车2022款VE-1 TA系列上市之后, 10月皓影锐·混动e+紧接着上市,这是广汽本田首款本田品牌的新能源车型。随着皓影锐·混动e+的正式上市,广汽本田构筑完成“混动+插电混动+纯电动”的电动化全矩阵布局。
近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同意广汽本田推动总投资约6.40亿元的HQ车型项目的实施,与此同时,还通过《关于广汽本田新能源车产能扩大建设项目变更的议案》,调整年产12万辆新能源车产能扩大建设项目部分内容,将计划总投资由约29.90亿调增为34.95亿元,以此来导入本田 “e:N”系列纯电车型。上述两项议案的推行,将加快广汽本田全面电动化转型的步伐。据广汽集团已对外披露的信息统计,广汽集团旗下合资车企和自主车企2025年新能源产能加起来将超过70万辆。
“目前,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体量还不是很大,而六大汽车集团的规模都相当大了,所以提高渗透率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么做出一个很成功的品牌,要么能够推出很多的畅销车型,赶上时代的潮流。”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在梅松林看来,这些年来,几大汽车集团中有个别的品牌在不同的发展潮流中或多或少把握住了机会,此前,北汽集团和长安集团基本上抓住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一波浪潮,它们曾在政府补贴的推动下销量快速增长。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转向市场驱动,上汽通用五菱和广汽埃安抓住了机遇。他认为,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旗下个别品牌当前在新能源领域表现较好,这与其在燃油车方面的表现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上汽乘用车还是广汽自主品牌都有了一定的品牌和技术积淀,而北汽在燃油车领域表现不佳,品牌地位没有建立起来,其在新能源领域目前也没有核心的优势。
不过,梅松林也谈到,与“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车企敢于下很大赌注有所不同,国企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六大汽车集团在市场没有成熟前不会轻举妄动,不会冒很大的风险进行早期的探索。至于六大汽车集团在新能源汽车中高端领域能否突围,梅松林认为,现在下定论言之过早,品牌的树立和美誉度的建立需要时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培育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如果六大汽车集团加快提升产品用户体验等以及将互联网的思路带进来,成功不是没有可能,这也需要在体制方面做很多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