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卫组织将非洲最先发现的新冠病毒新型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列入了密切关注变异株(VOC)之后,截至周六,欧洲多国宣布检测到感染该变异株的新冠病例,这让全球已经艰难的抗疫进程更是雪上加霜。
在欧洲,比利时、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先后宣布发现了与奥密克戎变异株有关的病例;在荷兰一架南非返回的航班上超过60人新冠检测呈阳性,该国正在密切检测这些感染者是否携带了新型的变异株。目前,欧盟、英国都已经出台了新的防疫策略,禁止部分非洲南部国家航班进入;以色列则关闭了边境。
面对全球疫情最新出现的最新的突发事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微博上回应了网友的关切。他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毫无疑问是病毒进化的产物,并已经成为南非近期记录的病毒株中的优势株,占比超过90%。
不过张文宏表示,他认同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教授的看法,也就是奥密克戎变异株能否最终成为像德尔塔(Delta)这样在全球主导的优势株仍待观察。
病毒变异受限很多没有存活下来
“新冠病毒的变异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总的来讲,新冠的很多变种都没有存活下来,即使是存活下来的部分变种,其中也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优势株。”张文宏表示,“从疫情暴发到现在,起码发现了上百种变异株,但只有一个德尔塔能留下来。过去贝塔(Beta)和伽马(Gamma)变异株也被证明有比较强的免疫逃逸特性,但它们在和德尔塔的传播比赛中还是落败了,最后无声无息就消失了。”
奥密克戎变异株令人担忧的主要原因是该变异株位于刺突蛋白的突变点数量远超已经发现的所有新冠变异株。“预计该变种应该是在宿主体内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进化后形成。”张文宏分析称,“因为新冠病毒引起的是急性感染,难以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体内长时间生存与进化,也没有像流感病毒那样的基因重配发现。”
多数观点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可能是在免疫功能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体内,经过长时间的携带,最终进化而成。形成新变体后,又经过偶然的机会经过传播,并迅速在传播上超越了已有的病毒传播能力。
但目前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序列公布的总量并不多,世卫组织周五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公布的该变异株的序列总数不超过100个。对此,张文宏表示,需要更多的实验室数据才能精准判断该变异株对全球疫情的走向意味着什么。
“可以判断,这次南非的变种病毒出现有偶然性,但是是否会对目前的初步建立的脆弱的人群免疫构成威胁,需要两周左右的观察时间。”张文宏表示,“现在全球的流行病学数据,以及病毒中和试验数据预计会在两周至数周内得到结果。”他同时表示,复旦的团队和中国多个兄弟科研团队都在同步进行。
中科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正在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基因组序列进行研究。“目前阶段的研究暂时先不用病毒。”高福表示。
在美国,白宫首席医学顾问福奇(Anthony Fauci)博士也表示,美国科学家正在与南非科学家进行积极沟通,了解有关奥密克戎变异株分子结构的更多信息,以便研究人员在美国对该变异株进行测试,并能帮助科学家更好地预测疫苗对抗新型变异株的效果。
如何影响现有疫苗体系尚待观察
目前包括辉瑞和拜恩泰科(BioNTech)、Moderna以及Novavax和阿斯利康等在内的疫苗制造商都表示,他们相信有能力研发出能够对抗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疫苗。
阿斯利康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公司已经与牛津大学密切合作开发疫苗平台,并在已经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地方进行研究,从而能对新变异株做出快速反应。
Moderna表示,该公司正在针对新冠变异株研发特别的加强疫苗。辉瑞和拜恩泰科也称,将最晚于两周内获得数据,从而对现行疫苗对新冠变异株的有效性做出判断。Moderna以及辉瑞和拜恩泰科的疫苗都使用了mRNA技术平台,利用这种最新的疫苗开发平台,最短可在六周内对疫苗进行调整,并在100天内完成疫苗的生产交付。
张文宏认为,南非疫苗接种完成率低,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口比例仅仅24%,自然感染率4.9%左右,尚未构建起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屏障;而对于已经发现该病毒株的英国和以色列而言,这些国家疫苗全程接种率超过80%,特别是以色列第三针接种率也已经达到了50%左右。
“如果一旦明确这个南非变异株可以突破原有的免疫屏障,那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已有的所有疫苗体系做调整,开始进入流感疫苗接种模式,也就是说每年要根据病毒变异情况,迅速构建新的疫苗。”张文宏表示。
奥密克戎变异株对中国有何影响?对此,张文宏认为,该变异株目前还不会对中国产生大的影响。“中国目前的快速响应与动态清零策略可以应对各种类型的新冠变种。”他表示,“新冠病毒再变,还是新冠病毒。”
张文宏表示,中国目前处于动态清零策略所赢得的战略机遇期内,正在加速构建下阶段应对常态化抗疫所需要的科学支撑,包括形成足以支撑世界开放的有效疫苗与药物储备,以及公共卫生及医疗资源储备。“基于科学与团结,我们可以应对德尔塔,也能应对奥密克戎。”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