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北交所是大专班,上不了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的企业,才会来北交所上市。但在我看来,北交所是少年班,公司规模更小,但也更有潜质,更早、更小、更新,我们就是要精准服务这些公司。”在中信建投证券2022年度资本市场峰会上,该公司投行业务管委会委员、董事总经理李旭东表示。
李旭东认为,区别于沪深主板,主要服务于相对比较成熟的行业,精准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对创新失败更包容,是北交所注册制内涵中最主要的几点变化。
对创新失败更加包容
“相对创业板、科创板企业,北交所上市的公司‘更早、更小、更新’,更早就是所处的产业阶段更早、经营规模偏小、技术水平更新。”李旭东说,北交所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其包容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失败的包容。
先上新三板、基础层或者创新层,挂牌满12个月之后,再上市的结构,为北交所的上市结构,搭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阶梯化体系。
“这个层层递进的结构大家可能不太理解,觉得会把上市时间拉长,但是考虑到企业上市阶段前移,以及在这12个月之内可以做一些辅导、规范、验收等等工作,以及由此带来的后续申报IPO过程中的风险降低,还是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他说,在退市方面,北交所也建立了一个能上能下的缓释机制。
实际上,北交所的审核速度,可以降低不少企业的上市时间成本。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北交所从项目申报到发行完毕,审核时间平均在4个多月,审核效率更高。由于转板制度的保留,也为北交所上市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
“北交所延续了精选层的制度安排,上市满12个月之后,可以继续保留转板机制,只要符合相应的板块的定位和条件,可以转板到科创板和创业板。”李旭东透露,“我们已经有3家公司分别提出了向创业板和科创板转板,其中第一家申请转板的公司就转创业板。”
针对市场对北交所上市的流动性担忧,李旭东认为,在背胶搜上市后,面临流动性减弱或者估值大幅折价的局面,企业肯定会选择转板。但由于连通机制的存在,市场会逐渐熨平落差。“优秀公司在北交所不会被埋没,流动性和估值也不会大幅折价。”
融资、股权激励更灵活
除了企业本身,与沪深交易所相比,北交所的发行、融资和股权激励制度,也更为灵活。
沪深主板的IPO上市发行,公开发行的股份必须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则可以降低至10%以上。
“有了这个制度安排,在发行和融资安排方面,北交所企业可以灵活设定,这是比较有意思的。”李旭东说,在北交所上市,除了企业控股股东、实控人、持股10%以上的股东,其余股东都设为公众股东,因此很多公司在IPO时,即使不考虑公开发行部分,它的公开股东持股比例就已经很高了,甚至很多企业达到25%。这样的话,北交所公司在IPO时,其公开发行的股份比例,就不必严格执行25%和10%的要求,只要公开发行的股数达到100万股,发行对象超过100人,总股本超过3000万就可以。
在股权激励、减持方面,北交所也进行了创新,提高了灵活度。
在股权激励设置方面,北交所基本上与科创板、创业板保持一致,但价格、激励数量进行了适当放松。比如其激励价格,股权行权价格可以低于市场参考价,无非需要聘请财务顾问发表意见。用于股权激励的股份在总股本中的占比,也从科创板的20%,放宽到了30%。
沪深交易所IPO的企业,上市初期只有公开发行部分能够流通,其余股份锁定12个月之后才能流通。“由于进行了制度创新,对于部分PE/VC而言,北交所的退出几只,是比较友好的。”李旭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