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 >

电影《守望青春》在辽沈影视界引起强烈反响

时间:2021-09-22 10:19:03 | 来源:中国娱乐网

电影《守望青春》

在辽沈影视界引起强烈反响

9月18日下午,辽宁省电影家协会、沈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北方影视联合集团在太原街星辰九号幻影会联合举行辽沈影视界新主流电影《守望青春》观影座谈会。参加活动的二十余位辽沈地区的知名导演、编剧、演员、大学教授等业界知名人士和专家对电影《守望青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该片电影元素从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是近些年来本土少有的一部新主流电影精品力作。

电影《守望青春》是国内首部高校辅导员题材影片,也是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以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获得者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曲建武为原型人物,由辽宁电影家协会理事、沈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理事、优秀青年导演王野执导,著名演员林永健主演,巩汉林友情出演。影片主要讲了一名老辅导员和一名年轻辅导员、一名大学生,以一次回访的旅行为重要线索,从老辅导员刘威的视角呈现四十年来发生在他和他学生之间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在辅导员刘威老师的帮助和指引下,一群年轻人成功跨越青春成长的种种“关口”,成功塑造了一位既坚守国家民族大义,又洞悉学生心理甘愿为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呕心沥血平凡而伟大,严肃而温暖的当代优秀老师形象。观影之后,二十余位业界专家、学者座谈观看《守望青春》的感悟,对影片进行了点评解读。

影视剧审读专家杨正才:在各种趋利影片充斥屏幕的时候,能看到这么一部电影,感到很清新、很淡雅,很有诗情。它唱响的是一种绿洲之争,一种久违的感觉。电影里蕴含的正能量、文化担当、文化自信都是满满的,也都是相当到位的,很让人感动。这方面我就不说了,我想说的是编导的甘苦。这部电影给编导出了一个难题,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过去话讲行业片、代制片、命题作文,如何把这样的片子拍成艺术化的作品,既要不辜负投资方,又要不辜负广大观众,这是相当难的。这部电影的编导应该说下了很大的功夫,力争做到生活和艺术完美的统一。电影开篇一开始就让你震撼了一下,那个学生“我要周游世界”“我要寻找我自己”啪嚓一下子让刘威老师愕然。这是什么?这是新式潮流、这是代沟,导员儿如何面对这类学生?是挑战不?这个点一开始就打的很好。还有几个点,那个自闭症学生的表现使老师也面临着挑战,这种家庭的学生,你怎么面对他,让他抛弃消极的情绪而走向光明?我们常说艺术上选材要严,你选择的东西能不能构成一部作品,就是常说的有没有戏,没有戏的东西你别选,选完之后一拍就不是东西了。另一方面开掘要深,挖掘没有深度也不行。这个自闭症学生,我认为选材就很好,在开掘方面在表现形式上如果再深刻些、再艺术化一些、再耐人寻味一点,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就能把老师的责任反衬的更大,效果会更好。还有几个点非常不错的,比如说刘威老师那个做导员的学生一凡,开始的时候剧情就交代在翻看一本心理学的书,这部片子注定了要从心理学入手,从学生的心理开掘,来解构故事来挖掘情节,所以在路上一凡就发起了“我不是店小二……我有我的生活呀”的牢骚,说明了导员有导员的苦衷,这个点开掘得非常好。还有一个点,张倩要自杀,老师没有按常规去解救,刘老师“啪”的一下跳出去自己要自杀,张倩把她拽过来。这情节处理的也非常精彩,属神来之笔。还有最后结尾,在列队敬礼受检阅的学生队伍中突然出现了诸多老毕业生的队伍高喊刘老师加油,那个是让人非常感动的。桃李满天啊,什么叫价值感?什么叫成果?这就是刘老师的价值、成果。这些都体现了编导严谨的构思。这都是让人很震撼的。再说说为什么这部片子给编导出了一部难题呢?这是一部真人真事儿的故事,你全剧脱离了真人真事,脱离了生活原型,出品方肯定有意见。你完全是原型,片子拍完能看吗?太原始没有艺术加工的东西也不能看。如何在生活原型和艺术创作中找到一个切入点,这是编导最要思考的问题。这部作品从结构上看是一个板块式结构,一个散点式透视,就是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学生,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小故事。由这些小故事组合起来就构成整个一个思想链条。每一个小故事都需要有一种突发性爆炸性的震撼力,因为它不允许你铺垫,由它构成全剧。为什么刚才有人说与《你好,李焕英》相比这部片子有些“正”,“正”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还是有一些说教的东西多了一些,类似抢救女孩儿反被女孩儿拉了一把的情节少了,电影创作中应该多从生活中提练有震撼力的情节细节,用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方式来塑造这个人物,靠说说了半天,不如靠一个动作。解构一部影片不如给影片确立一种风格,我们完全是按照一种艺术风格设置的这部影片,这就遇到许多难题。反过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不能既遵循她的生活真实, 又不能完全按照生活的真实,尤其从心理学的角度既要挖掘那些生活中没有,但是从心理角度推理可能有、可能会发生的故事,从大体上原则上遵循原型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要夸张要挖掘那些从生活上没有从艺术上可能会发生的东西。现在的观众多挑剔呀,他要在电影院看到的是艺术,是欣赏,是希望能受到一种艺术陶冶,能把观众拉回电影院的,靠的是电影工作者的艺术创作艺术展现,而不是原型在生活中的完全真实。

辽宁省电影家协会负责人田晓佳:我感觉这部影片至少它是一部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比较优秀的影片。这部电影一下子冲击到我的是它观念上的创新。现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好多评论人都在提一个新概念,也就是新主流电影。以前我们都叫主旋律电影,为什么又出现新主流电影这个提法?评论界有一个定义,从大业系列《建党大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开始,就有一种思路上的转向:主旋律电影与大众接受方式、商业票房对接的探讨转向。我们辽沈地区电影观念上还是有一些陈旧,但看了王野导演的这部《守望青春》之后,感觉到他的观念思路是很新的,包括这部电影的编剧,无论在情节上还是在台词上都是非常用心的,所以大家看到燃情的部分也都没有很生硬很突兀,而是带着观众的情绪循序渐进达到了那个点,流下了泪水,成为大家的真实感受。这就是主旋律电影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种让观众接受的方式。另外,这个题材也非常接地气,我们都是从大学经历过的,都有老师都有辅导员,不像一些其他主旋律影片是一些宏大的主题我们很陌生。还有一点,我觉得这部电影通篇都有一些诗意性的东西在里面,以前的主旋律影片是极力的写实,以追求感动人,往往就会让人感到很枯燥。这部电影也是写现实,但又不是拘泥于现实,又让人产生一种艺术的感官的震撼,包括羊群的意向、一些大镜头的运用、那几段朗诵更是明显。体现观念创新的另一点,是影片釆用的这种回忆式的叙事结构,回忆和现实来回交叉,很是巧妙。但是在讲述故事时,他又采取了类似《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的集锦式,每个故事采取不同的风格,尽管总体上的风格没有做到完全不一样,但是通篇在观念上实现了突破,带了一个很好的头儿。

沈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导演梁强:对教师题材影片的关注,我和姚俊谊老师体会是很深的。说实话,做这种类型的影片,并且最终能把它呈现在大银幕上本身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也很想知道同行们是如何展现这类影片的。导演王野很成功的展现了这个题材,首先要向他表示祝贺。这部影片更像是《芳香之旅》或者是《奇异旅程》,男主人公带着一个有问题的老师和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对以前的学生进行寻访回顾,实际上就是一次奇异的旅程,有问题的老师和有问题的学生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用对演的结构把他这个奇异的旅程展现在了观众面前的时侯,没有任何违和感,很自然的叙事结构将故事一段一段展现在观众面前。时间线索很清楚,情感变化线索都很清晰顺畅。在没看之前,对于用喜剧演员来演这类正片,心中还存有疑虑,看完之后确认林永健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能够站得住的,也是接地气的,尤其是最后一场检阅学生的戏,包括配角在内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除了剧情,还有镜头的运用都有很多亮点,有很多震撼和感动人的地方,比如说开篇一个大长镜头的运用,包括运动轨迹,设计的非常好,可圈可点;再比如那个有问题的学生在跟主人公“长篇阔论”的时候,电影慢慢静音,到最后那个镜头快要结束时,环境是发生了变化的,此处设计的就非常巧妙,看出来导演是下功夫了,镜头没有变化,人物没变化,随着镜头一个小小的移动,环境的时间发生了改变。内容上的亮点,比如说“我是青年”那段朗诵,对着天对着岩石对着大海,喊出了年轻人的激情,挺震撼人心的,还有敬酒那段儿,朗诵的还是之前的词,但是时间人物身份都不同了,也属匠心独具。还有世界各地的学生向老师报告都非常的精彩。林永健的表演非常出彩,他把老师的那种自豪感、满足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最后刘老师把女学生当成自己的女儿陪伴结婚,都深刻诠释了师者既是老师又是父母的内涵。每个桥段都有感人的地方,最后的高潮也足够震撼,导演交上的是一部优秀之作。

央视发现之旅《纪录东方》编导张华云:电影《守望青春》从电影文学创作角度,景别人物叙事关系,通过时代文化气息进行哲理性阐释,都是有突破的。从景别叙事语言,结构关系上,《守望青春》借鉴了当前最前沿的电影艺术语言成果和创作手法,电影语言结构进行了突破和丰富。第一个段落开篇场景,配画的语言是概化性语言,属标准的语言,但他在转接呈现过程中运用了对切语言,这种叙事结构需要非常严谨的理论和实践高度的经验,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第二,《守望青春》情绪语言关系、景别语言叙事关系运用的非常好。既有自己原有的这种传承也有对当今世界电影科技成果的认知和研究,同时又有自己独到、非常丰富的见地。这种结构、这种建构关系,不是生涩的,他相对是比较成熟的,尤其是第二段落。电影台词的结构是根据景别和情绪化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情绪的点,保证了段落衔接柔润无痕。这部电影使我们看到了新锐导演对中国电影、世界电影语言叙事的贡献。哪怕是点点滴滴,这也是我们辽宁电影工作者对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的贡献。

导演、演员于雷:这部影片让我感动的三次流泪,这是一部主旋律正能量的影片,说实话这种类型的片子在我们省不是很多,因为不挣钱。这部影片也是近些年同类题材当中出类拔萃的精品力作。辽沈地区广大影视工作者,应该多拍这种类型的片子,以回馈社会回馈人民。

编剧汪恩赐:电影气氛的虚构升华非常精彩。可能这部电影也想融入点电影《你好,李焕英》那种喜剧、商业元素,也用了喜剧演员了,但实际上步子迈得再大些就更好了。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静:这是一个有潜力的题材,又有创新,看似高校辅导员是一个小众的群体,一个老高校辅导员和他带出来的几个学生,写出了每个年龄段人的风格特点,所以他的受众群体也是非常广泛的。他们付出的很多,知道的人很少。另外一点,大家刚才谈到羊群的象征意义,大家看到张生在桥上走来走去,大喊“我是雄鹰,我要熬翔,我是马,背上有鞍”时,他背后就是航标灯塔,也隐喻着他的辅导员,就是他人生的导师。这个影片让我很感动。在我心里,把这部影片也在跟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做了一下对比,都是一种现实回溯,《守望青春》“正”一些,如果让它放开了拍一定不比《你好,李焕英》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导员,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这部影片真的很好。

辽宁文学院《艺术广角》编辑刘艳妮 :这个影片切入点很好,一个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辅导员去找老辅导员,再带上有问题的学生,一起上路,以回忆与现实穿插的形式,展现了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情,形式比较新颖,另外,影片比较真实,尤其是年轻的辅导员,在路上跟老辅导员、有问题的学生咆哮那段,我觉得现实生活中这非常真实,我不是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但我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他们手机24小时不关机。不是这个学生有事儿,就是那个学生有事儿,不是今天这个校服丢了,就是明天那个饭卡丢了,总有事儿,所以他有烦恼,不想从事这项工作都是可以理解的。通过这个老辅导员刘威带着他回顾自己学生的成长,不光让观众看到年轻辅导员的成长、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有过求学经历的人,对自己的老师过往也是一种回忆。这是单独从影片角度来看。另外,从辽宁近几年拍摄的几部说新主流也好,英模式影片也好,比如说《为了这片土地》《毛丰美》,再到2019年的《黄玫瑰》,这部《守望青春》从高校辅导员题材上相比,也是一种补充和尝试。

导演、演员纪魁:影片题材新颖,情节感人,北方影视联合集团出品的电影我参与摄制过两部《郭明义》和《为了这片土地》,这部作品又把我感动到了,这部影片表面上看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怎么教育影响下一代,实际是教育我们所有人应该用一种什么心态、什么样的文化形式去教育影响下一代,另外,我觉得年青人应该看看这部影片,他们到底应该跟师长也好家长也好学些什么,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正能量也是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看完影片尤其是影片的结尾,让所有的人感动,也告诉我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这个社会都是负有责任的。

国家一级演员姚俊谊:一开始对这部影片我只记住了守望,因为我这个年龄已经离青春很远,但看完电影之后,我想对那些正青春的人来说,他们怎么度过青春,谁来引领他们度过,对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了深入的触动,年青人需要思考,师者长者全社会都要思考,我想这是这部影片的重要意义。

作家、编剧黄思诚:《守望青春》把青春题材视角放在高校辅导员上,故事起点就胜了,我跟其它专家曾探讨过,故事起点往往决定故事品质和故事方向的质感,放在高校就决定它是青春题材,放在高校辅导员这个故事层面,就说明,它的重点是进行灵魂洗涤和灵魂建筑这么一个很新颖又很有胆气的选择。在大学里和同学们情感贴得最近的就是辅导员,他是同学们的陪伴者引领者和唤醒者。主人公刘威以回访的方式,以近乎“公路片”的结构,在镜头的穿插交错中,呈现一幕幕感人青春、教育、社会、老师、思政课成长母题的内涵和价值。当我看到他把“自卑”的、快封闭的张生带到宽阔的大海去喊诗,去排解内心的郁积,让诗社用最广大的场面接纳他,让更大的大海去“一步步”正步放飞,我的心里受到震撼了。当我看到他巧妙地逼几个航海专业的学生,把打架的躁动放在划艇的竞赛中,在对刘威老师家里产生“吃货”的冲动里,那一个个未来的船长应运而生。还有误踏一步轻生的美丽女学生,走出校园那一刻,她已经找到新的人生和伴侣,当她的婚礼父女般骄傲地挎着刘威的胳膊,你会感到,这个大学“建筑”,真的是人一生的救赎。特别是在近结尾时,我又看见同学们对辅导员刘威的“反哺”。刘威病了,那么多同学却忍泪通过他的检阅,包括几代学生发出震撼的“老师好”,我真切感到,中国有希望,因为,全国的目光看重和看到了教育,对民族未来的设计重启。

辽宁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韩亚楠:观看这部影片时我全程在擦眼泪,我们大家身边可能都有亲属或者朋友在大学里面,他们还没有社会化,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影片里演的这些故事情节、细节,每天都在高校里上演。我感觉林永健老师扮演的这个刘老师有点像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句话,他说“有一大片麦田,有几千几万个学生在上面奔跑,而老师就是在悬崖边上的守望者,他要把每个坠落的孩子给拦住”。这个影片真的值得大力的推广。

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对电影《守望青春》电影元素的创新,进行的主旋律电影向观众喜爱的接受方式进行的有益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成功、优秀的影片,同时也指出了个别演员对角色的塑造不够深刻等不足。参加观影座谈会的还有导演董博、演员陈俏、李柏萱、李斌、宝源、张司宇,新闻记者孟祥山、宁玲等。座谈会由沈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秘书长郭克彬主持。

电影《守望青春》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联合摄制,北方影视联合集团出品,知名青年导演王野执导。该片9月17日起全国公映,欢迎大家走进影院欣赏这部优秀影片(图/梁强、纪魁 视频/张司宇 辽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