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多重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重构,跨国企业是如何考量的?
20~21日,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在青岛召开。多位跨国公司企业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对中国市场抱有充分的信心。
富士康科技集团商务长、中国大陆区域总部负责人崔志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中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应该对中国抱有充分的信心,中国也应该有充分的自信面对新形势的变化。
联想集团全球供应链首席转型官徐赫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传统制造业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在讨论一些所谓的产业链迁移或者外迁时,应该把主动决定和被动接受两个层面分开。“随着我国越来越强调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一些价值链分工上相对低端的产业就会迁移。”他说。
另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近日发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报告,在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中,中国及东南亚等国家主导的是中低端制造业梯队,主要借助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优势,通过组装加工、贴牌生产等方式,生产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出口产品,以此参与到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并借此推动自身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
报告称,但从产业实力、市场规模、创新应用、开放制度、劳动生产率、数字化转型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来说,中国相比东南亚国家的竞争优势仍然凸显。根据该报告,2021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越南的4.2倍,印度的2.5倍,印度尼西亚的1.8倍。
“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徐赫说,作为跨国公司,如何统筹全球资源从而满足给客户的交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企业问题。“目前中国依然具有最成熟、最先进的技术基础和综合实力。以联想所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链来说,至少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之内,我们认为中国还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他说。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10月,我们在深圳投资20亿元人民币的工厂,代表最先进智能制造业的基地会投产。明年4月,我们在天津新投资15亿的智能化工厂也会顺利投产,我们对整个局势的判断还是坚定的。”徐赫说,“联想在全球有35间包含自有制造和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工厂,我们一直强调全球资源、本地交付,我们也希望通过设立高标准,能够让我们打出中国的名片,同时迎接世界的客户。”
崔志成则表示:“中国全力支持和倡导全球化,全球化的要义之一就是根据各自优势来进行分工和调整,产业进行全球流动,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中国已经跳脱了过去以低劳动力成本等作为主要红利的时代。未来应该强调的是综合实力,以及综合市场环境的性价比。这些方面应该是我们中国更具自信、也更具有韧性的地方。”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也在青岛峰会期间表示, 疫情不会动摇该公司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余锋说,中国是霍尼韦尔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最大的增长型市场。 自疫情发生以来,该公司感受到中国市场的强大韧性以及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愿景,也看好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这些因素影响跨国公司布局
瑞士欧瑞康中国区总裁王军在会议期间表示,作为一家跨国公司,在做全球产业链布局时,他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可知、透明、可控”。王军称,今年2-4月,该公司在中国的产能利润率下降,现在该公司改为实施“柔性的、合理的供应链”。“这种情况下,成本不见得最低,效率不见得最高,但是可控、可预期的。这能够保证正常生产计划完全实施。从5月份特别是6月份开始,如果推行下去,今年仍然可以完成预算指标。”王军说。
他称,公司全球40%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中国是其最大单一市场,利润率也不低。“中国不但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而且在朝高质量发展。”他认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塑给中国市场带来新的机会。
“过去由于某些材料获取受限没有在中国建工厂,但现在要服务于中国,而且我们成了中国商飞在热胀涂层领域的全球单一合作伙伴,我们现在要求在中国建工厂就有了名正言顺的需求和市场,现在总部已经把这个任务放到正式的讨论中了。”王军说。
在崔志成看来,影响公司全球布局的关键词首先也是“稳定可预期”,其次是“明显差异化的资源禀赋优势”。他解释称:“在全球化选择中,我们更多是从资源禀赋优势角度去选择布局和需求的点。”
徐赫则表示:“我们更关注成熟度,包括人才、体系、政策健全等。所以对于全球供应链布局来说,第一考虑的是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成熟度。”
根据前述商务部报告,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配套完善。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一批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产业链条成熟的产业集群,这种由高度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协作形成的供应链,具有较强的韧性,一旦供应链遭到破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自主修复和恢复。